
香港举行《A Magazine Curated By Alessandro Michele》艺术展时,与新锐摄影师Petra Collins、杂志主编Dan Thawley,谈艺术圈的Girl Power,谈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办一本杂志。
TEXT 黄瀚铭

第一次听到《A Magazine Curated By》(以下简称A Magazine)这杂志名字,是在十年前左右。我出发到欧洲背包旅行前,我的前上司张小姐托我帮她买。当时,她就告诉我,这是一本cult magazine,发行量不高,但很多人视之为收藏品,一面市就被抢购一空,不容易买到。结果,我跑了好多家伦敦和巴黎书店,果然都没找到。
这本杂志,在2017年5月期(第54-56页)Poise栏目《The Art Kid Movement》一文,有详细介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杂志现在的主编,只有28岁。他叫Dan Thawley。
《A Magazine Curated by Alessandro Michele》这期,收录了Petra Collins的一辑摄影作品。她是时尚圈的另类It girl,15岁开始学摄影,以少女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风格独特又真实,很快在社交媒体上打开知名度。
过去几年,Petra Collins办了不少摄影展,好多商业品牌和时尚杂志找她掌镜拍摄。2016年Gucci的眼镜广告硬照与短片,便是由她拍摄的。在Gucci举办的《A Magazine Curated by Alessandro Michele》艺术展香港站中,其中一个展馆特别为她而设,展出她的作品。今年,她只有25岁。
两名年轻人都不到30岁,就在时尚、出版与艺术界声名鹊起。在Gucci公关的安排下,我访问了Dan Thawley,和他谈时尚杂志如何在商业主义的威胁下保持诚信;也访问了Petra Collins,了解艺术圈的女孩们如何通过网际网络紧密联系。

DAN THAWLEY 好的东西这样诞生
能否谈谈《A Magazine》的中心价值?
《A Magazine》由安特卫普六君子(Antwerp Six)之一的Walter Van Beirendonck创立。我们的中心价值就是空间——给设计师一个呼吸空间,没有太多的限制,让他们去做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我们不想出一本全都是时尚彩页的时尚杂志。我们想通过不同环境和不同空间,将时尚展示出来,视为艺术摄影。拿David Sims来说,他为法国版《Vogue》等无数杂志拍过封面,他的作品非常时尚。但是他为Alessandro Michele拍的彩页,却是非常情绪化,展现私人情感的。这些照片不是美国版《Vogue》那种为你提供整体造型的时尚故事。这是从个人的角度看时尚。
为《A Magazine》挑选策展人,你有什么指示或要求?
我们杂志的基本规格是不会改变的,譬如杂志尺寸,封面的字母A。我们也有一篇主编手记,由我介绍当季策展的设计师。也会要求该设计师写一篇策展人手记,阐述对该期内容的观点。
我们也和杂志的合作对象沟通,并做出和该期主题相关的内容。主题就像一根线,把所有合作人的灵感和作品缝合起来。
就这样?没有了?
是。除了以上那些规定,设计师可以自由发挥,比如制作很大的或很小的故事特辑,很多文字或没有文字……他们可以和熟悉的摄影师朋友合作,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私人照片;他们可以写作,也可以采访别人。
他们甚至可以选择要不要让时装出现在杂志里。Haider Ackermann那一期完全没有时装,Thom Browne那一期整本杂志是黑白的。他们有完全的自由,选择要做什么。
听起来实在太自由了。做杂志通常有许多限制。
我也为其他杂志写稿,譬如《Business of Fashion》、意大利版《Vogue》,我明白其他出版社有自己的工作方式。这也是为何我们的策展人有那么多自由尽情地玩。我们尽量不去定下太多规则,因为最好的东西往往就是这样才能诞生的。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会否和你的工作产生冲突?
重商主义对出版界确实有很大影响。当然,某些杂志肯定会和我们的信念背道而驰,会答应制作一些时尚专题,以获得广告商支持。《A Magazine》也获得Gucci的支持,对于这点我们很透明。但是,我们也有LVMH集团,以及其他独立品牌的广告。
我们靠广告生存。有时我当然也会因为商业因素而前去采访某些人,可是,我会避免让稿子成为一件商业产品。如果我采访一个人,那么,那篇访问不会和数字、商店、生意有关,而是和他们的创意世界有关。譬如他们创造出某样东西的原因是什么?我没兴趣知道他们卖了多少件东西。
我想创造一些美丽和有意义的东西。我想这也是品牌公司希望从我身上,以及从杂志上得到的东西。时尚媒体有很多不同类型,我选择为那些创造美丽,以及打破成规,有点反叛的媒体工作。有些杂志尝试把时尚放入不同的语境里,譬如电影、艺术、设计与建筑。而这也是我们杂志在做着的。
有时我会怀疑,时尚新闻到底还能保持诚信吗?
哦,我绝对认同。诚信在时尚新闻里,实在越来越罕有了。我也一直在思考职业道德的问题。举例来说,如果我为一个品牌工作,就不会为《Business of Fashion》写一篇关于这个品牌的时尚评论。
时尚新闻处于一个很奇妙的状态。一方面,时尚新闻似乎快要消失了。从另一方面看,很多新的声音,通过Instagram、部落格和网站冒了出来。这些人当中,有的人过度乐观,过度吹捧。也许只是因为他们喜爱某个品牌。也许他们喜欢时尚,却缺乏鉴赏与批判的能力。也或许,他们从品牌那里收了酬劳……
也有的人过于批判,过于主观,他们缺乏全球性视野,不理解设计师创作的动机。
能有个人观点固然是好事,可是,如果你不明白为什么品牌会设计某些产品给某些人、某些市场,你单纯因为个人不喜欢,就把那些设计视为垃圾,这样的态度也很有问题。
有很多品牌也推出我不会去穿或去买的产品,但这些设计却能满足其他人的需求。你可以轻率地说某样东西很丑,你也可以尊重这样与众不同的东西。当然,有人会创造出丑陋的东西(笑)。我可能不喜欢那样东西,但如果有很多和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为那样东西疯狂,这也是很棒的事。
这也是我认为这个行业应该继续走下去的方向:再开放一点,尊重其他文化和风格。

PETRA COLLINS 菲林摄影令人振奋
为什么你会选择使用菲林拍摄,而非数码相机?
我从15岁开始学摄影,用的就是胶片相机,因为在当时数码相机非常昂贵。我很喜欢菲林相机的特性,从那时开始就一直用到现在。我很喜欢取菲林,把菲林装到相机里,测量灯光及曝光率,调快门,然后把菲林拿出来冲洗的过程。
我以为我是最后一代使用菲林相机的人了。
不不不。我认为菲林相机又重出江湖了。今天,我们都活在网际网络里,我们不再亲身去体验很多东西,所以很多人,甚至年轻的一代,开始觉得使用菲林摄影好玩又新鲜。用数码相机拍照时,你可以拍上百万张照片,可是到最后这些东西却好像不曾存在过。我是菲林相机的粉丝,你永远不知道你按下快门后拍出来的东西是怎样的。
玩黑白照摄影吗?
没有。我只玩彩色摄影。对我来说,颜色是表达我的故事的一个重要元素。
你又摄影,又当模特,又当导演,会把自己视为slash青年吗?
哈哈,我只会用艺术工作者(artist)介绍自己。我做了很多东西,但是,都是以艺术角度去看世界,从艺术角度创作。
我不喜欢slash。我真的很幸运。我是一名艺术工作者,不是时尚摄影师。当品牌公司聘请我为他们拍摄时,都肯放手让我去发挥。这是一种特权。我很幸运。
你拍了那么多广告和杂志彩页,哪一次是你成功的转捩点?
我也不知道。我的每个作品我都爱。我也特别爱我为Gucci眼镜拍摄的广告。那是我第一次有机会拍摄短片,而这是我一直很想尝试的。在这支广告里,我能借助Alessandro Michele设计的衣服,整个拍摄很好玩,效果很好。
我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导演。
你以前的时尚风格是怎样的?
我妈妈的风格很疯狂,她是匈牙利人。我以前在“正常”的学校上学时,其他的小孩都穿得很正常,我妈却把我和我姐妹打扮得很特别,让我觉得好尴尬。长大后,我开始通过服装表达自己,很在乎个人形象。
上高中时,我念的是艺术学校,没有服装规定,大家都可以任意穿他们想穿的服装。每一天到学校,都像是一场时装秀。每一天上学前挑衣服打扮,都是个令人兴奋的过程。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好玩。
在我的高中,每个人都是怪胎,在那里,没有人会被嘲笑,每个人都可以如此不同。
你的好朋友Tavi Gevinson,也是从小就穿得很特别。你是怎么认识她的?
我们都是狂热的网络使用者。我在网上看过她的作品,她从网上认识我。当她推出《Rookie》(网上杂志)后,我把我的作品寄给她。她回信说她也正想联系我,让我为她的杂志拍摄一些作品。
当时你多大年纪?
我想当时我18岁吧?Tavi比我小三岁。我从她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认识她了。
《Rookie》每个月有个主题。我就用我自己的方式,去诠释这个主题。能有这样的平台,和其他女孩们分享,我觉得太好玩,太开心了。
你们这一代摄影师,和Steven Klein,Mario Testino这些前辈摄影大师有何不同?
我们这一代,或更准确来说,我们这群女孩,工作时更重视多元和包容。我们喜欢有个主题,去创作每个人都能进入,同时也能代表每个人的作品。
我们不太在乎使用什么媒介去创作,或使用什么平台发表。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把讯息传达出来。
和上一代的男性摄影师比起来,也许可以说,我们更重视社区(community);因为无论是从前或现在,我们的机会都比他们少,所以我们倾向于更紧密的合作,拉对方一把,给其他的年轻女性创造更多机会。
网际网络提供了平台给我们,让我们展现我们的作品,把我们连接起来,让我们互相支持对方。我们的圈子里,有好多天才洋溢的年轻女性。
你们这些女孩的作品,受众会否局限于年轻女性呢?
不,我不认为。创作者是年轻女性,不代表我们的作品只适合年轻女性,或只和年轻女性有关。
你和Tavi的作品,关注的对象是青春期女孩。现在,你们都越长越大了,这还会是你们关注的焦点吗?
我的作品都在反映我当时的人生阶段。随着我的年龄,我的作品也会跟着一起长大。我的作品曾经是关于青春期少女,现在,我是个年轻女人了,我的作品也会是关于年轻女人。
哪些议题,是你特别关注的?你觉得自己现在算成功吗?
我拍摄过的一组色彩强烈、尺寸巨大的照片,有关年轻的精神女病者。
当另一个年轻女性告诉我,我的作品令她感动,我就觉得自己成功了。那也是推动我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
原文刊登马来西亚版《品 Prestige》2017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