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赋上不同的意义,复制行为,已变相为创作行为……

TEXT 小宛 

时尚界的设计灵感,取自同行或各领域的艺术原创,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快时尚品牌(如Zara、H&M、Forever 21等);街头品牌(如Vetements、Supreme、Bape等),每一季新品都带有其他时尚品牌的影子。 

设计师光明正大利用所谓“致敬”或“借鉴”的出发点,四处收集设计灵感,消费者见怪不怪,依然买单。直白、秒懂的审美趣味,在这群消费者眼里是合理的,他们也许不在乎是否具备原创性。 

例子:Supreme和Vetements经常以“向经典时尚品牌致敬”为名,借用别人的创思,变成自家新品,依然卖到满堂红。 

2000年,Supreme以LV的经典Monogram图样作为设计元素, 放在Box Logo短袖上衣上,引来Louis Vuitton严重抗议,要求马上下架并销毁。有趣的是,两方竟然在2017年联名推出跨界系列。 

Vetements则在2015年,直接将Champion经典草写Logo搬到自家男装系列上,Champion却乐见其成(个人觉得要不是 Vetements有一定的知名度,Champion才不会就此罢休呢),双方 在2016年也推出了联名系列。 

致敬与复制变相为“默许”时,原创与抄袭的界线开始模糊,免不了引起强调创意的人们议论,究竟何谓创造的真谛?复制真的有提升了原创作品的价值,甚至超越它原来的意义吗? 

用心复制 

从Gucci三年前在上海举办的展览《No Longer /Not Yet已然/未然》中,不难看见创意总监Alessandro Michele要将品牌美学提升至艺术及哲学探讨的的野心。 

今年,Alessandro Michele和艺术家Maurizio Cattelan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推出《The Artist Is Present 艺术家此在》展览。展名 直接用上2010年“行为艺术之母”——Marina Abramovic在纽约 现代艺术博物馆轰动一时的个展《The Artist Is Present》名称,也宣告了这次Gucci探讨的主题:复制。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为了贯穿“复制”主题,品牌还特别打印与纽约时报样板一模一样的《The New Work Times》报纸给所有出席媒体和贵宾。 

假制报纸里头的文章故事、每日新闻、广告,混合种种关于“复制”的各类轶闻和趣事,像是教你如何克隆(复制)家里的宠物、讨论奥巴马是不是阿肯纳顿法老的转世、穿插伪造货币的广告…… 

复制的用心,不仅于此,Maurizio Cattelan还光明正大复制了著名行为艺术家Marina Abramovi 于201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 物馆MOMA个展的海报。不过,仔细一看你会发现,海报中的人像,原来只是和Marina样貌相似的替身,够绝吧? 

为了让展览更有噱头,Maurizio从一开始就埋下各种似是 而非的线索。比如,在展览开幕前夕,展览海报绘制的四面巨型艺术墙,分别于纽约、米兰、伦敦、香港亮相;然后再利用 Instagram、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复制和疯传,为展览做足宣传。 

 

重新看待 

说实在的,游览《The Artist Is Present》展览期间,我的脑袋不时浮现一个问题:这些参展的艺术家,在复制(创作)艺术品时, 是否有询问过原创者的同意?这些成品真的具有与原作同样的艺术价值吗? 

我想,这应该是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品牌通过展览,颠覆并重新定义对“复制”的看法,同时肯定复制的价值,肯定复制的创造力,这个做法其实非常大胆。只要被理解错误,不小心就会给人觉得品牌在鼓吹抄袭、复制。 

有机会的话,或许该来参观这场《The Artist Is Present》。 游览完17个展区后,问问自己,是否认同Maurizio Cattelan和 Alessandro Michele赋予“复制”的全新意义。 

//

《The Artist Is Present》 

展出日期:2018年10月11日至12月16日 

地点: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

节选自11月份《品》的第117页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