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是他因灯光而亮?看他设计的《Star》(镶嵌在槟城北海工业区)、《Bolt》 (新加坡灯光装置艺术i Light Marina Bay),满眼闪烁,很亮的光,很亮的他。灯光艺术家王俊豪,他想看人们如何用灯光来互动。
TEXT JOSHUA PANG
日光灯很丑,我总这么认为。而且那光线刺眼又死板,不但营造不了气氛,还甚具杀伤力。
童年家里、上课的课室里、初出社会上班的报馆,一律以日光灯照明;灯管坏了,就换一条新的。装修房子时,我请装修商把所有日光灯拆除;他一脸错愕,灯好端端的没坏啊!
日光灯真的很丑吗?我想Jun(王俊豪的昵称)会毫不犹豫为日光灯喊冤叫屈。
“你看过Dan Flavin的作品吗?”他如此问我。
灯光之美
Dan Flavin是二十世纪著名美国装置艺术家,擅长利用荧光灯管和日光灯管创作,所营造出的光、影和空间的关系,叫人认不出是寻常百姓家里毫不起眼的灯管。
比如,他的成名作《对角线》(The Diagonal of May 25, 1963),45度摆放的灯光,在地板折射出45度光影,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主题和反射光影永远都是90度方角,非常有意思。
Dan Flavin利用光来雕塑空间,一条条同色系或不同顏色的灯管,在他作品中排列组合,有了不一样的面貌。灯管不再只是灯管,而是化身为画家的画笔、雕刻家的雕刀,成了艺术家的工具;光自然的扩散性,让他的作品散发平静柔和之美。
同样的效果,也显见于Jun的灯光装置艺术中。2016年,Jun凭作品《Star》一夕成名。那一颗镶嵌在槟城北海工业区一栋未完成的水泥建筑中,以长达逾500公尺的钢缆和LED灯管组成的巨型六角星星,在一片夜幕中缔造惊人的视觉震撼。看似气势磅礴,却又深藏一股温柔和谐的力量。
这成名作,不仅让他跃上国内外各大媒体,甚至入围今年6月澳洲悉尼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媒体建筑双年展(Media Architecture Biennale)之空间媒体艺术项目。虽然最后输给了大热门Bruce Munro的经典之作《Field of Light》,但能与大师并列齐名,Jun自言与有荣焉。
在悉尼的颁奖礼结束前,有个前辈语重心长对Jun说,其实没得奖是好事,让自己有更多进步空间。“我认为他说得对极了。”Jun虚心表示。

情感连接
我认识的Jun,是灯光艺术家Jun。人们常常忘了他建筑师的身份。
“我先是一名建筑师,后来才是艺术家。我甚至不太确定自己是否担当得起灯光艺术家这个名堂。”
在这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在这个以印刷厂剪纸仓改建而成的咖啡馆里,依着一排落地玻璃窗,我们喝着咖啡。Jun和伙伴开设的建筑与设计事务所POW Ideas,在这个名为APW的创意园区内租了间小小办公室。
Jun自小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我也对建筑物感兴趣,因此选修建筑系,因为它融合了我的喜好。我不认为艺术和建筑有什么差异。艺术不仅仅是绘画,它还包括了雕塑、装置等,可以是三维立体,不只是一幅平面的画。对我而言,我利用我建筑方面的技能,来诠释我的艺术构思,让它变得立体、具体化。这就是《Star》的由来。”
Jun遥指窗外一处正在施工的工程,那是他为APW设计的一个项目。工程另一旁高低层次错落有致的空地上,搭建了一支支互相连接的金属支架,看不出是什么玩意。Jun说,是他之前为新加坡灯光节《照亮滨海湾》(i Light Marina Bay)设计的作品《Bolt》。
活动结束后,他把该灯光装置带回马来西亚。作品有个开关设置,一旦被触碰,有如树枝般分叉延展的金属支架上的灯管瞬间亮起,营造仿如闪电的视觉效果。
“我想透过类似闪电的光效,比喻人与人之间迸出的火花。这种情感的连接,在现今虚拟世界中是否还存在呢?”

不想重复
我从种种不同来源的资料中,得知这位今年仅28岁建筑师的背景,他成熟的想法,他丰富的阅历。但更能了解一个艺术家的途径,是直接进入他的创作世界。
“在我过去的作品里,我采用了很多人造光。我对光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人造光。原因很简单,那是你唯一可以触碰的光。它介于形体和非形体之间,跟大自然的光线不一样,你不可能触摸阳光,但你可以用手碰触一条荧光灯管,或是一条LED灯管。它的这项特质,启发了我各种不同想法。”
《Star》固然是Jun的成名作,但我不欲多问,我对他接下来的作品更感兴趣。一名艺术家好不容易凭着一件作品打响名堂,下一步才是真考验——如何超越自己,如何开拓新局面,无疑成了最大挑战。
这或许也是为何Jun不愿复制自己的作品,而选择在《Star》之后投身完全不同的企划——回到他的工作室,对着一条条灯管、一张张白纸,默默重新开始。
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到曼谷,和当地电脑工程系学生一起设计电子装置艺术;他和伙伴们在雪兰莪州SS2的夜市,尝试了一项名为《太太》的实验性互动艺术装置……他透露,目前他在和某品牌合作设计一盏灯,尝试将他的概念商品化。同时,他也答应为一场时装活动设计灯光装置。
不同的主题、元素和材料,Jun在尝试更多元的创作,挑战局限。他坦言,发表《Star》之后,有多个国内外客户找他设计类似作品,他有些挣扎。
重复自己,作品一成不变的做法,对他来说,太safe(安全),太懒惰。但在悉尼,有个艺术家不认同他的看法。
“他认为我应该视之为我的signature作品(招牌风格),即使是一样的星星,在不同空间里,它有不一样的功能和意义。我听了后,心里有些动摇。”
Dan Flavin的《Diagonal》系列、 Bruce Munro的《Field of Light》,这两套作品也有多个版本,前者以不同颜色的灯管,向不同的大师致敬;后者在不同的城市,复制那片光之草原。
我问Jun,那未来我们可能会在别处看到另一颗《Star》吗?Jun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情绪代言
再度与Jun碰面,是在曼谷的Siam Center商场。
他参与由当地歌德学院、曼谷艺术及文化中心(BACC)联合举办的《城市媒体艺术》计划,与当地大学电脑工程系学生合作,将灯光装置艺术融合现代科技,在SiamCenter商场设置装置艺术作品。
如同一个高科技版的布告栏,路人可以通过触屏,回答屏幕上方显示的问题。不同力度触碰屏幕,即意味着认同的程度。
“灯光能表达情绪。心理学家指出,灯光的强度代表着不同的情绪,情绪负面时,灯光微弱,兴奋时则灯光强烈。我想看人们如何用灯光来彼此互动。”
Jun说,艺术作品不应该只在艺廊展出,而应该设在公共场所,让人轻易接触。这项城市媒体艺术项目,正是研究如何透过艺术装置改变城市的面貌,改变现代人沟通的方式。
该项装置艺术推介礼当天,我恰好人在曼谷,于是抽空捧场。推介礼上我站在远处,看Jun被一群泰国学生簇拥包围,每个都要求跟他合照。待人群散去,我趋前打招呼,他一脸惊喜。我笑说他像个大明星,他耸耸肩回我一个无奈的笑。
“光是有表情的。光是有情绪的。”忘了哪个诗人如此说过。
光是轻盈的,还是沉甸甸的?光是硬的还是软的?越看更多灯光艺术作品,我越是模糊。也许光是neutral(中立)的,变化多端的是艺术家的构思,给予光一种演绎,一个定义;观者如我们,则在光的世界里漫游遐想。
丢弃的日光灯要不回来了,但我要重新认识光。
Photography IAN WONG
原文刊登于《品 Prestige》2016年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