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落成的中国上海图书馆东馆,规模之大,堪称“中国图书馆之最”。十位当代艺术家,为这庞大藏书宝库献出新作。

Text JESS

图书馆不仅是藏书阁,供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的地方,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指标、思想的汇聚之所,记载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甚至是作为文化或艺术推广)的重要之地。

由国际艺术公司/艺术制造商UAP策划的世界级公共艺术项目 —— 中国上海图书馆东馆(Shanghai Library East Hall,本文简称东馆),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已在今年4月疫情余波中正式开放。 

此项目邀请了十位当代著名艺术家,如谷文达、申凡、Emily Floyd、刘文瑄等,借艺术、文化与科技的相结合,打造一个智慧复合型的文化新地标,彰显城市品格;不仅促进艺术普及,同时也提升公众的审美能力。他们纷纷献出创作给这座文化新地标永久收藏,作品皆是今年之作。 

珍品无数

东馆地处繁华市区与世纪公园的交界地带,建筑主体仿佛一块被雕琢过的玉石;内部空间如太湖石般相互连通,是人们探索和分享知识的源泉。 建筑外的大理石纹路图,通过数码打印玻璃技术,装订在图书馆的“封面”。当光线穿过这些半透明的玻璃,照亮内部空间,就像读到一本好书,点亮心灵。 

设计总监Chris Hardie说:“图书馆是一 个能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空间,因此从书籍到交集,皆是图书馆对当地人的馈赠。” 

再者,从硬朗的石碑到轻盈的纸张,从活字印刷到数码呈现,用沉浸式、可触摸和参与性为基调,拉近每一个访客和艺术之间的距离,让这座可阅读的建筑更有温度。 

馆内现藏中外文献5700余万册(包括珍贵藏品《松江府志》和《长短经》)、各种古籍善本、名家手稿、近代档案、图书报刊等历史文献。计划中,每年定期举办馆藏历史文献年度精品展,让珍贵文献与观众近距离接触。精品馆内的出版物金陵版《本草纲目》、《法兰文字》等,都是第一次向公众开放展出。 

刘文瑄 。楼塔有得玩 

台湾视觉艺术家刘文瑄Mia Liu 以7960张图书索引卡堆砌而成的《知识之塔》,绘上抽象水墨;文字与墨液的交织,象征知识的汇聚。 

申凡 。游走方块字 

上海艺术家申凡Shen Fan,1980年代起创作平面抽象艺术,1990年代开始涉猎陶瓷、灯光装置等 艺术领域。近年来,主要以中文字和中国传统人文素材从事创作活动。 在图书馆中庭,申凡将数百平方米的水磨石图案作为报章的抽象化演绎,去掉了文字,留下以黄铜 为装饰的现代汉语标点符号。 “气势磅礴的中庭空间,为我这次的创作带来更多可能与挑战,希望读者畅游这部《往来春秋》的 字里行间,尽享阅读与艺术的乐趣。”申凡如斯说。 

Emily Floyd 。知识是力量 

澳大利亚艺术家Emily Floyd以“文字为基础的雕塑作品”闻名。她的作品涉略艺术、 教育、社会活动、文学和文化研究等。东馆以她标志性的文字造型展示了“知识就是力量”,金色小猫化身知识守护神,端 坐于儿童阅览区,为小读者注入知识能量。 

杨振中 。藏宝无止尽 

现居于上海的浙江籍艺术家杨振中Yang Zhenzhong,以录像和 照片创作居多,艺术风格多与社会的矛盾与错乱、城市日常中的 人/物/景有关。 他完成的新作《无限》,将石雕草图转化成模型,从石头中雕凿 出互相嵌套的莫比乌斯之环,象征东馆为读者提供无限宝藏。 

徐冰 。字字成鸟鸟 

来自四川重庆的徐冰Xu Bing,《英文方块字》书法是其代表作。他透过拆解英文字母,重新拼凑成中文汉字。东馆三楼南侧的落地窗阅 读区,展示他的新作《鸟飞了》。他让842只‘鸟’以英文方块字的形式飞离书本,与窗外景色相得益彰。 他解释:“这些(所谓的)鸟,以不同的书写方式,从书页的左上角飞起,希望读者对当代艺术有一些新的思想启示。” 

倪有鱼 。现代城索引

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倪有鱼Ni Youyu,以文献柜和索引卡为灵感创作,将“楼”和“塔”两种建筑造型,作为《求索之城》这个装置艺术的造型基础。装置以木柜为楼,石膏为窗,看似“一个极简主义的楼宇置身于现代城市”的缩影。 

马兴文 。水滴永相伴

香港著名跨界艺术家马兴文Simon Ma,“左撇子老虎”是他的代号 。他的艺术创作涉及到绘画、雕塑、声音、影像、设计等范畴。 

东馆内的巨型水滴 《陪伴》,寓意阅读是最好的陪伴。 

郑重宾 。不同于往昔 

来自上海的郑重宾Zheng Chongbin,是著名实验 水墨和抽象艺术家之一,滨海湾金沙艺术科学博 物馆、大英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都 能看到他的作品。 他在东馆一楼北入口放置了“天外飞石”,灵感 来自他在旧金山的生活经历。嵌入石头里的LED 电子屏幕,仿若替代了纸张,比喻传播信息的方 式,也随着时代改变。 

 

谷文达 。前卫佼佼者 

生于上海,现居纽约的谷文达Gu Wenda,也是八 五美术新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作品多为水 墨画,并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英国艺术史家 Edward Lucie-Smith曾评论谷文达为 “1980年代 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最前卫的艺术家之一”。 他将两块儒石屹立于东馆主入口的知识广场,在两 块儒石上刻字:一是“高山”,另一是“仰止”, 标榜上海为全新文化圣地。 

 

Plummer & Smith 。拉近了距离 

由景观设计师Dan Plummer和艺术家Belinda Smith所设计的《读者服务台》装置作品,有三段式组合。 长桌在不同运营场景下,可随意移动。开放式的设计,更能拉近读者和图书管理员的距离,同时也提供 无障碍服务的友善环境。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部分人转为 阅读电子书,一个城市是否还需要这么庞 大的图书馆呢?我认为是有必要的。

纸质书适合一页页去品赏,适合循序渐进地阅读,有着探索知识宝库的感觉,这是电子书无法办到的。

再说,图书馆内成千上万本的藏书任你借,当成自家藏书一样看,不花钱又不占家里空间,无负担地吸取知识。至于看电子书,你还要付电费,甚至网线费呢!

本篇图片显示的所有作品,乃是东馆永久藏品,由UAP策划,RAW VISION studio摄影。 

*本文取自11月刊《品》杂志**

Written by.

Jessalyn

Digital Editor
从平面到电视,再到数码媒体继续打滚的媒体人。对新科技充满好奇,热爱有关“美”和“香”的一切,分享有品的人、事、物。因为有爱收纳整理的基因,整理师是另一个分身。闲暇时候喜欢呆在家撸兔兔。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