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纪念碑变成了例常景观,背后的纪念意义,有谁真正懂?
Text 黄匡宁
Goodbye,中文里没有很准确的翻译。常说的“再见”其实是see you,但有时候的告别,明知道再见是遥遥无期,甚至再也不见。如何say goodbye,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说的是道别,不是再见。告别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感情、一起事件、一段历史。其实每一个人活着的每一天,都在与上一分钟的自己道别。无情的岁月长河中,谁又能抓得住什么?留住什么?
于是世界上就有了纪念碑,或者纪念性建筑的出现。大兴土木,建造有别于日常功能的独特构造,竖立在城市中特定的位置,标上特定的纪念性日期与事件,千秋万载,让后世子孙记取,莫失莫忘。
金字塔、凯旋门、泰姬陵、自由女神,都是为了某种纪念意义而建造。堂皇庄重的造型结构与独具特色的建筑美学,长年累月为所在城市迎来无数游客的瞻仰。流传后世渐渐成为城市地标,甚至人气拍照热点,远远超越了最初所要纪念的人物、事件或精神。
缅怀。争议性
纪念碑到底纪念了什么?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是现今已知最古老的纪念雕像,历经数千年屹立不倒,但到底由谁建造、纪念什么,已成为历史谜团。
可以说是年代太久远,失去了切身的关联性。但所有当下建造的每一座纪念性结构,到了未来某个年月,也都会成为遥远的历史。
如何经得起时代考验?如何在建筑硬体之外,还要把承载的纪念意义千古流传?很值得思索。
还有人认为,讲述历史故事的任务应该留给博物馆,纪念碑公园是提供一个静思的空间。
纪念碑的设计,必须得到总统后人与公众的支持,但纪念碑到底应该突出总统 一生中的哪个阶段?到底应该高调歌颂丰功伟绩,还是静思缅怀旧人旧事?

永别。纪念式
纪念碑不只纪念伟大人物与事迹,也包括难以面对的沉重与黑暗。
德国政府设于柏林市中心的欧洲受难犹太人纪念碑(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悼念德国纳粹时期被屠杀的600万欧洲犹太人,同时提醒后人不忘纳粹的恐怖罪行。
纪念物分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地面广场以2711块高低不同的灰色混凝土石碑组成,从高处远眺,仿佛波浪起伏的墓碑。石碑没有任何符号与文字,不传达任 何主观价值判断。地下设置展馆,透过图片与文字,呈现犹太人在集中营惨遭屠杀的经过,整体气氛沉重悲伤。
纽约世贸中心911纪念碑,在恐怖袭击事件十年后正式开放,分成国家纪念馆、国家博物馆两个部分。
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把世贸双子大楼留下的大坑,建成两个陷入地下的方形瀑布池,象征两栋大楼的消失。虚空和失去的感觉,给人强烈的震撼。
这个“倒影虚空”方案被选定时,也遭到死难者家属的质疑和反对;一些设计元素,因为各种原因,必须推翻修改。

分离。道别声
不愉快的经历,到底是应该走出伤痛、遗忘过去,还是深沉哀悼、永远记取?相关事件的家属与后人始终难以释怀,设计师也面对着两难的矛盾。
问题还是回到纪念碑的本质,想要留给后代,以及让世人真正记得的到底是什么?
奥地利作家Robert Musil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比纪念碑更加隐形的东西。当纪念碑变成了例常景观,背后的纪念意义,渐渐就令人视而不见。
漫漫岁月,总能够把一切淡化淡忘。事发时,再怎么影响深远,再怎么震惊世界;事件后,再怎么劳师动众兴建伟大结构,浩瀚历史中也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往事如烟,轻声道别,其中隐藏了多少各式各样的分开心情,局外人可懂?
//
本文节选自2019年3月号《品》杂志的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