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与世长辞,终年94岁。这位被倪匡誉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最有钱文人”的的小说家,流芳百世的不仅是他那每一部都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还有深藏小说背后的哲理,也会一直被后人所歌颂。金庸的作品与江湖脱不了关系,若把江湖套用在职场上,就能发现只要掌握好里头蕴藏着的人生智慧,在职场也能“如鱼得水”。
Text NATELIE TEAR
# 情商比专业更重要
金庸的江湖故事,除了作为主角的英雄人物,一册册让人虎视眈眈的武功秘笈,也是重点之一。试问闯荡江湖的人,有谁不想练得一身好武功?职场上亦是如此,有一专业傍身,仿佛就是入门职场的一张平安符。然而,这张平安符并非万用灵丹。
以金庸首部长篇作品《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射雕英雄传》的郭靖、《天龙八部》的萧峰、《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到封笔之作《鹿鼎记》的韦小宝,这些男主角的武功或高或低,故事的最后更是身怀绝世武功,但最终结局的走向,其实更多是依附于他们的情商。即使是武功招式如“黯然销魂掌”、“无招胜有招”,其精髓也是深藏于情绪管理之中,情商之高可见一斑。

回归现实来看,要是情商不高,无论专业能力有多高,在职场上的发挥始终会受限。简单来说,一个人的专业能力或许是踏入职场的入门票,事实上之后是否能平步青云,情商绝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处事无论大小最忌惰性
武侠小说里的少林派,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少林子弟拿着扫帚在寺里打扫。这个看似普通的事务,只要你换个角度,就会发现少林派这“就地取材”的练习,其实也深藏个中道理。
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少林入门子弟手握扫帚,长年如此练习,成果威力不小,将这套用在初入职场的新鲜人,同样受用。职场上的新新人类,初来报道最忌懒惰,待人处世必定得眼到、手到、耳到。
少林子弟的打扫、打水,到职场新人打印文件、跑腿等,其实同时相同道理——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绝对不要轻视任何一件小事。只要收起惰性,对每件小事都全力以赴,不怕吃亏,总会有练到一身专业的一天。
#疑人勿用 用人勿疑
《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可说是怀有强烈疑心病者之一。他的徒弟梅超风与陈玄风从桃花岛盗取《九阴真经》,背叛师门;黄药师盛怒之下,迁怒于其他徒弟,并挑断了每人的脚筋,赶出桃花岛。这都是黄药师一旦起疑心,就不再让背叛的事情重蹈覆辙的坚定手段,他深知和所有徒弟恩断义绝。

职场内用人同理。对主管而言,“疑人勿用、用人勿疑”非常重要,把事情交代下去,要是对执行的下属能力疑神疑鬼,事情是不会办好的。 一旦发现自己对下属或同事有疑心,若想继续共事下去,消弥疑心绝对是当务之急。
就像黄药师时隔几十年后重遇徒弟陆乘风,出手试了儿子陆冠英的武功,以确定陆乘风并无私下传授予儿子,这才解除对他的易信,并亲自传授新创的武功予陆乘风,重新收归自己门下。
# 察言观色永是王道
金庸这么多部作品中,当属《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最懂察言观色之道。康熙擒住鳌拜后,鳌拜说了一句话,话中先是高捧自己是顾命大臣,质疑康熙要是杀了自己,要如何向先帝交代。果不其然,康熙的脸色随着话落而沉下几分。韦小宝就在这时发挥了最强的察言观色本领:他朝鳌拜走近,用匕首在鳌拜口中乱刺数下,再从地上抓起两把香灰塞进他嘴里,鳌拜因此感到难受,更几乎陷入呼吸困难,顿时说不出话来。

工作场合,人事之间是最难拿捏的,而缺心眼、少根筋更是大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表达,需要视对方目前所处的状态、情绪和心理需求。尤其是自己需要阐述看法、意见的时刻,更需要这些眼力见来协助自己应采取直白或委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总归一句,韦小宝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便是:在正确的场合、和正确的人、说了正确的话、做了正确的事。
有人的地方即有江湖,愿各位闯荡江湖者,钻研武功(专业)之际,也不忘掌握好金庸教会我们的待人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