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文字,不加入成语,是否感觉欠缺了什么?自喻为“对话主义者”的罗青, 敬老尊贤有创见:忽略前辈,将来后辈也可以忽略你……
TEXT TRACY LOW
这个访问,在引进罗青画作到吉隆坡的Art WeMe画廊进行。画廊墙上,挂着他《视窗山水》系列的其中一幅作品:《风云-甲午战争一百年》。我们在画作前坐下,听大师侃侃而谈。
有别于一般山水画,罗青的作品选色鲜艳,特别容易吸引人的目光。我向老师提起,访问前一天,我在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博览会2017(Art Expo Malaysia Plus 2017)看了他同系列的几幅作品,印象特别深刻。
大师以楼房比喻自己的艺术,即兴分析:“你的造诣和领悟能力,决定你能看到作品的哪一楼层(进阶含义)。”
墙上一分为二的两幅画作,结合起来才是一幅完整作品。画作里,一边是现代化的楼房,一边是古建筑的仰视屋角;一边有柳树,另一边则是城墙;一边有帆船,另一边竟出现飞机;画中风景,究竟是现代还是古代?江南还是北京?
空间和时空的错乱,新旧物件对比,科技文明和传统古代, 出现在同一幅画作中,对比矛盾元素的相容,是他的视野,你又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
太平轮沉船事
本名罗青哲的罗青,194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原籍湖南省湘潭市,与毛泽东和中国国画画家齐白石是同乡。
罗青是现代诗人、画家、哲学家,也是一名收藏家(元朝、明朝、宋朝的画)。他的观念里,诗学、美学与哲学息息相关,个中含义相互牵连。
他引述成语“触类旁通”,解释:“诗学是美学最重要的部分,美学是哲学重要一部分,掌握哲学方法学,就能轻易串通所有的学问,这就是所谓的旁通。”
也就是说,旁通的基准,可以是我们对诗、画的基本判断。
生于乱世,一件偶然发生的事,影响了罗青一生,也造就他成为台湾后现代风气的开创者。
1949年,罗青父母带着当时还不到一岁的他,在上海街角与老同乡偶然相遇后,获赠两张到台湾的船票。第二天,他们登船,成为“太平轮”沉船前最后一批顺利从上海抵达台湾的新移民。他以英文词汇contingent(偶然或即兴发生的事情)来形容这一切,就如艺术没办法预先策划一样,必须随机应变,才能创造多变的作品。
写诗努力求变
罗青喜欢画画,13岁那一年,他的三叔公介绍他到溥心畬(清朝恭亲王后裔,被誉为现代国画大师,与张大千齐名,被称为“南张北溥”)那里学画。
当时他大胆提出观点,为画作题上自己创作的新诗。结果,被老师溥心畬狠狠地打了一个大叉,纠正他要遵循传统,为水墨画题上古诗。又有一次,他将和同学到基隆河去游泳的日常活动,写实地画进画里。老师要他改画渔翁,才能体现传统中国画的风格。
从这两件事情中得到启发,发现中国画有个习套。“但那是属于农业社会的语言。”罗青想要把这农业社会的语言打破,于是打算另起炉灶(追随自己的心意创作),前提是,不能让老师看见。
大学时期,他持续在报社投稿新诗。一年后,终于有一首诗被刊登。从此,他就再也没有被退稿了。大学三年级,他又有了新想法,写了一首《吃西瓜的六种方法》新诗,发表后备受推崇,成为他成名的代表作。
台湾已故诗人余光中,更在《新现代诗的起点》一文中提到,罗青的这首诗,应被列为台湾新诗史的真正起点。
后来,这首诗被翻译成十几个国家的语言。虽然那阵子,罗青的文学活动超越他在艺术上的创作,但他没有放弃画画,而是将两者交替进行。
空前获得激赏
美国留学期间,罗青被西雅图第一国民银行(Seattle F i r s t National Bank)的主管邀请到那里前厅的展览空间展出作品。贴心的罗青,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他画的水墨画,于是,为画作添加了水彩画元素。
结果,展览的第三天,就有一幅画被偷走,成了当地新闻之一,标题打出罗青的画作在西雅图第一国民银行的展览厅被偷走了。这次的失窃事件,对罗青有很大的鼓励,他心想“居然有人喜欢我的画,到要冒险偷窃”。
1980年代,回到台湾的罗青,在朋友楚戈(已故画家/诗人/ 古物鉴定家)的推荐下,代替“作品因意外被扣押在海关而无法顺利参展”的赵无极(华裔法国画家/收藏家),在台湾举行自己的第一次个展。
开展前几小时,正在睡午觉的罗青接到画廊老板的电话,说有三位外国买家想买下他的画。由于画廊的老板不谙英文,要求罗青自己出面接洽。等到他赶到画廊时,买家已经离开,但他发现自己多达二十幅画作已经被做了记号,表示已经出售。
画展结束后,三个买家又回来,把剩下的全部画作都买走了,除了罗青坚持不卖的非卖品。他因此创下年轻画家在第一次个展中画作全数售出的记录。后来,买家还相约到罗青家,买下他收藏在自家床底的‘库存’。
虽然交易过程几经波折,但买家最终还是顺利将约一百多幅罗青在画展中展出,以及未曾公开的画作买下。罗青后来才知,三名买家中,有一个是做鼻烟壶起家的英国收藏家。
此后,罗青陆续在世界各地开画展,如今作品也被大英博物馆、柏林国家美术馆、美国圣路易美术馆等收藏。

前辈后辈牵系
罗青将自己创作的画,解读为“与历代天才的对话”,这也是他的艺术主张。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要有文化历史感,不能只遵照自己的那一套进行。
换句话说,如果你选择不与前辈(古人)对话,那你的后辈也可以选择忽略你,不与你对话,那你就被永远孤立在那里。
他引述苏东坡的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意思是,如果画作追求形似的相像,你的见解就和儿童差不多。就好比你将院子里的竹子描绘出来,竹子没有文化,但绘画的人应该要有文化。
“画竹子时,你可以这一笔作石涛(清初画家),那一笔文同(北宋画家),那一笔郑板桥(清朝学者/画家)。虽然画出来的竹子形似真实,但画出的笔法充满历史感。这和写文章很接近,你在白话文中加入成语,加入典故等,内容才会丰富。”
他认为,艺术家的最大目的是承先启后,传统才会建立起来。世界上古今中外的大画家,都是能够承先启后的,罗青就是想要当一名这样的画家。
“我的画里,有前辈画家的养分,也对后辈发展有所启发。” 他补充。
做个时代先锋
罗青的画作,想要表达的是文化大同,也间接反映了现代地球村的观念。
他的绘画老师,都出生于中国传统社会,那是一个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社会架构。
“中国的文化,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都是农业社会。我的老师们,生在那个时代(清朝),反映农业社会的价值观是理所当然。我们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我们受新式教育,不能假装我们是旧时代的人,一味追崇旧时代思想。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全世界最长的高铁及各式各样的地铁。由此可见,中国的山水已经城市化。”
罗青的山水画,因此反映出他要踏出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甚至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借由“视窗”反映这个世代。
他称自己为“对话主义者”,利用书法的线条,在画作上分成许多小框框;框框有封建社会、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中国和西方文化、地上和地下、人工与自然、古今对话与中外对话等现象,充满各种元素。
其中,他将传统水墨画结合西方水彩画的绘画方式,有人指责那是背叛传统中华艺术精髓的行为,他不以为然。“那就表示提出质疑的人,对传统山水画不了解。”
他接着举例:“王维是中国古典山水画最大的背叛者,他在彩色的世界提倡水墨画,是违反常理的,但他就是当时的先锋,典范的转移。”
作为新世代艺术的开创者,罗青强调:
“画作不着重表达外物之神与绘画技术,而是要表达艺术家自己的神态,独特的美学观念,甚至在创作里超越时空。
中国传统是变化多端的,从敦煌的彩色画法,变成后来黑白两色的水墨画,到底哪个才是中国传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典范,我就要创造属于我的时代典范。”
Photography MICKY WONG
Styling ERVIN TAN
原文刊登于《品 Prestige》2018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