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有东西想讲

王家卫的恩师?入行51年,只导过八部电影,如《爱杀》、《烈火青春》、《父子》。拍电影,是一种坚持;不拍,也是一种坚持。没什么想表达时,宁可默默在幕后……

TEXT 黄瀚铭

摄影师 MICKY WONG | NEW STORYBOARDS

很多年轻的影迷,从《父子》开始认识导演谭家明。这部在马来西亚拍摄,由郭富城、杨采妮主演的电影,在2006年金马奖和2007年金像奖,分别赢得三项和五项大奖,大放异彩。

可是,切莫以奖项论英雄。早在拍摄《父子》之前,谭家明就已是香港电影史上一个闪亮的名字。

1960年代,谭家明加入香港无线电视,从场务做起,渐渐升上导演的位置。1980年,初涉电影圈,拍了第一部电影作品《名剑》。虽是当时流行的武侠片,但运镜、剪接却已颇具匠心,镜头或高或低,从多个角度拍摄,和同时代镜头死板板,只求把演员和动作拍清楚的武侠片很不一样。

隔年,他找来林青霞、张国柱、秦祥林,拍了《爱杀》。这几位台湾爱情片的偶像明星,在《爱杀》里不再唯美纯情。

《爱杀》的颜色对比强烈,每一个镜头的构图,都经过精心设计。我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故事早已忘了,但里头的一些画面,竟然留在脑海至今。1982年的作品《烈火青春》,更奠定了他新浪潮导演的地位。

讲故事
“你早期的作品如《爱杀》、《烈火青春》很风格化,感觉你是属于作者论(Auteur theory)导演。你在多年后执导的《父子》,无论是说故事的方式或影像风格,却变得平淡写实。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我问谭家明。

“我是从电视台出来的。做电视的时候(指TVB无线创台初期),我创作的自由度很大。当时我比较年轻,对电影语言那种实验性的东西,比较有兴趣去探索。当你说一个男女关系,或是谋杀的故事,很多时候你是通过动作、情节去说。但是,讲故事不一定要靠这些东西。

电影有它本身的语言。色彩也是语言的一部分。在《爱杀》这部电影,我尝试用颜色去说故事。这是我当时创作的意图。

《爱杀》在那个时期,那个题材,令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

所谓的风格,style,不是你从外头impose(强加)下去的,纯粹是看每一部电影的材料,需要怎样最自然地表达出来。之后的(电影)题材不同,我选择的方式也不同。《父子》是很平实、很写实的故事,没有必要用《爱杀》的方式去说。”

王家卫
看谭家明的电影,其美术、剪接、拍摄风格,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王家卫。许多香港评论家都说,王家卫是受了谭家明启发,甚至说谭家明是王家卫的恩师。

王家卫的风格,是否来自谭家明,其实很难说,毕竟两人经常使用同样的班底拍电影,都爱用杜可风、张叔平。王家卫当过谭家明的编剧,谭家明也当过王家卫的剪接师。两大导演风格相近,实属当然。

只是,当王家卫凭借这些风格强烈的电影走红国际,成为文青偶像、一代宗师后,谭家明反而有很长一段日子不再当导演,多年后重执导筒拍的《父子》,也改走平实路线。

“风格化的电影,是从王家卫之后开始被华语影坛的观众接受,甚至成为一种流行,许多年轻导演开始模仿这种风格。你是最早以实验性电影和强烈影像风格成名的导演,为什么不打铁趁热?”我问。

“电影创作要看市场和创作环境——你的自由度有多大。我不会刻意追求符合电影市场、电影潮流。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种心路历程,一种寻找的过程。如果我没有特别想讲的东西,我不会为了拍而拍,夹硬找一些东西来拍。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个人选择。

如果你没有东西想讲,也要勉强去拍一部电影,那你是对电影不诚实。直到你准备好了,觉得你有东西想沟通,想表达,想和观众交流,你有这样的需要了,才来拍电影。这是对创作的一种尊重。”

完整专访,请翻阅2018年4月《品 Prestige》第48页。

电影人特辑:

许鞍华    毛舜筠   陈大利   李烈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