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著名设计大师及公共艺术家,获颁奖项逾300!他要发挥一个华人设计师的影响力。通过椅子,他创造思考空间。
TEXT 李红莲
访谈中,刘小康Freeman Lau一派轻松淡描的表述,其实就像他设计的椅子一样,不由自主吸引你坐下来,慢慢思考。“不在其位,不谋其事。”椅子,就是他对关于身份,关于定位,关于文化认同的最简单但又最深刻的提示。
自1960年代初始,香港设计产业的发展从王无邪、石汉瑞、靳埭强、施养德等人算起,到刘小康已是第三代设计师中的佼佼者。
作为靳刘高创意策略合伙人,刘小康曾获得超过300个设计及艺术奖项。现任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及香港设计中心董事会副主席,目前在港台大陆积极推动现代设计文化的工作。
“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Design is problem solving),那是英式设计教育的说法,也是绝对的。和以前比较,现在的设计师无异多了主导地位,就看我们选择什麽样的方式,以及选择去解决哪一种问题 。”
一路走过来
从小,刘小康就喜欢画画,在艺术和设计之间,他选择投向设计的怀抱。
“三十多年来,我经历的每个阶段,决定设计的因素都不一样。早期,公司接很多有关文化的案子,所以当时是文化决定我们的设计。”
身为香港设计界第一代领军人物靳埭强的弟子(后来晋身成为合作伙伴),加上见证香港回归大陆过渡时期的刘小康,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爱好和追求,决定了他首个阶段设计风格和思维的养成。
“选读设计系,就是看到靳埭强用现代化的手法,把中国文化元素融进去的各种可能性。这是当年泾渭分明的纯艺术学院派,无法满足我的地方。”
在大学时代,刘小康开始模仿靳埭强的创作。虽然不受学校老师欢迎,但奠定了他日后跟随靳埭强团队的厚实基础。
文化决定了他的设计风格,但他并不抗拒接下以商业为主的设计案子。
“做商业案子,夹杂很多不同面向的考量,一是经济效益,商业案子往往可以平衡补贴收费较低的文化案子。
“再者,透过商案的设计进行的文化渗透,效果其实更大。当你只接展览馆设计或者是艺术节海报设计,一般就只有又或者是本来就喜欢艺术文化的一小撮人看见。如果是在商业或品牌设计上加入中华文化元素,更能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身份与处境
1970年代,香港中文合法化运动的成功,创造了中华文化回归的大环境。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发布,则让1980年代的香港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份、未来的处境。刘小康也是在人群中被带领着一起去思考的一分子,他形容为“这就是我人生中–社会决定设计的部分”。
毕业于英华书院的刘小康,受的虽然是港英教育,但历史老师对他的影响非常深。
“英华书院是个很特别的学校。虽然是英文学院,但我们从先秦哲学思想到中国近代史,基本上老师都教得很好。之后,金庸小说更让我对中国文化充满幻想和好奇。”
1985年标题为《我係香港人》,一个现代打扮的香港男子坐在一把半维多利亚式和半清式官椅上,是刘小康的海报创作,表达了当时港人对身份的焦虑和疑惑。
刘小康的作品,有一部分与香港文化教父荣念曾的《进念二十面体》剧场合作,从话剧的海报设计中展开的,一针见血地反映当时港人的心态。一张清代皇帝坐在龙椅上,冠上一枚象征着香港的徽章,这是1995年出自刘小康之手《香港九五二三事》实验剧的海报,这时距离回归的日子又更近了。
因此,“椅子。戏”成了刘小康的长期创作主题。
通过椅子的高低大小、数量多寡、排列的分合等各种组合,刘小康利用椅子创造了许多的象征符号。政府部门的椅子可以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不同形状的椅子围成一圈可以是个人在团体中的反映,中式/西式的椅子可以是文化代表,表达了他对身份认同、政治醒觉、权力认知、文化地位,到男女欲望的省思,创造了许多思考的空间,通过作品的欣赏或互动,和前来参观的公众,进行无声的对话。
选择使命感
走入公共艺术之后,刘小康发现“设计与艺术”两者是可以合二为一,不会冲突。
“过去,我以为,设计是我的生活,我的职业,而艺术是我的理想。但目前已经不分了。我就是一个创作者,我做的东西的艺术成分,决定了它存在的价值。”
利用椅子来表达各种生活与意识形态上的定位(positioning),不仅仅是创作的命题和手法,也是刘小康的思考方向。
“做人/设计师/艺术家,要把自己摆在什么位子?靳叔(靳埭强)觉得,我们要做的是:世界舞台上的华人设计师。”
靳埭强影响他很大。这是他在香港回归前放弃居英权的其中一个原因,目标就是要在香港这个国际大舞台,发挥一个华人设计师的影响力。
“靳叔用当代的设计语言演绎中华文化,从早期民族文化的图腾意象,到后来水墨线条的转化,对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当代设计有很大的影响,脉络分明,而且深不可言。
身为设计师,你可以很专业很国际化,这也是很多人在走的一条路。但我选择与靳叔走相同的路,因为里头不只是身份的辨识,还有一份使命感。”
刘小康目前做的,更多是贴近现代城市的东方文化创作,同时进入文化研究的部分,特别是记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设计发展。
“接下来的人需要理解,当时不是只有靳叔一个派别,还包括香港设计之父石瑞汉(Henry Steiner)等许多人的贡献,那是一个充满多元性、实验性、包容性、国际性的设计时代,一个属于香港设计史独有,而且必须要被认识的精神。
“1980年代香港《号外》杂志的精彩,就在于它的中英夹杂,看似很不纯粹,但反映当代港人在创意上百花齐放的思潮,也是创意产业的部分历史。
目前所谓的本土设计,很多只是借用香港特色的表面符号,其实是很不够的,缺乏创作精神的展现。”
传世有可能
更多香港未来的设计师,可以加强对创作精神的认知,而且一定是要从1970年代后香港设计兴起,以及当代环境思潮去认识,这是刘小康的期盼。
“过去,设计看起来功能性比较强,艺术则是属于理念表达,所以有地位高低的分别。但在我看来,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你不可能把巴黎或德国的设计抽出来,不去看它的文化。
“无论是纯艺术品,或者是功能性的设计成品,其实都有传世的可能,就看内涵层次的高低。”
2015年,香港博物馆举办了《刘小康决定设计》回顾展,这很像是他在设计人生中的“中期考试”成果。
到底是刘小康决定设计,还是设计决定刘小康?
他自己认为,是设计中的文化与社会因素决定了刘小康。“不过,我的路还很长,还有一份末期报告书还没完成。”
Photography IAN WONG
Art Direction SHI YEE
原文刊登于马来西亚版《品 Prestige》2016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