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Walker & Sons XR21是Walker家族仍在全球贩售最古老的混合麦芽威士忌。悠久的传统如此珍贵,《品》寻获三位读者,一探传承艺术与工艺的秘辛。 

Text RACHAEL SOH 

John Walker & Sons XR21混合麦芽威士忌,结合了至少经过21年熟成的精选稀有威士忌,每一瓶威士忌在入口时均呈现优雅且馥郁的风味。浅尝一口威士忌,鼻腔充满蜂蜜、香料经过烟火微醺的香气。舌尖上滑过热带水果、焦糖,融合淡淡的烟草和葡萄干的丰富滋味,入喉顺滑。 

这一口佳酿得来不易。John Walker & Sons XR21混合麦芽威士忌是纪念Walker家族悠久传统和Alexander II获得骑士荣耀的威士忌,也是Walker家族仍在全球贩售的最古老的混合麦芽威士忌。 

Johnnie Walker坚守家族数百年来对混合麦芽威士忌的追求,同样极为重视专业知识及传统手工艺的流传。《品》寻获三位读者,分享传承艺术与工艺的秘辛。 

《品匠系列 I:口颊,留香》 

美丽香是一家坐落于巴生,拥有超过30年历史的老字号,专门生产贡糖和花生糖。刚踏入这里,就能闻到阵阵花生香。 

然而此厂非规模庞大、设备先进的大型工厂,而是一间由旧式板屋改造的小型家庭式工厂,极为朴素,厂内的工作人员亦不到十名。 

来到美丽香,老板王再发就亲切地向我递过贡糖。接过用薄薄一张白色的麻将纸包裹着的贡糖,顿时就勾起了孩童时期的回忆。 

王再发在1990年创立美丽香这个品牌。他表示自己大半辈子都在制作传统饼、糖中度过。 

“我在12岁左右就开始到饼厂开始打工,当童工。当时那个年代都是全手工制作(饼、糖),完全没使用任何机器。我就这样一步一步学,从一开始学包装,再慢慢学习各种做饼的过程。 

以前我在的饼厂除了贡糖、花生糖以外,还会生产很多传统饼类,像是豆沙饼、结婚时用的麻粩、米粩。现代人结婚时已经不太采用这类(麻粩、米粩)喜饼,只剩下少部分人会买来拜神用。“ 

虽然部分传统饼、糖已不如往年般受欢迎,但美丽香生产的贡糖和花生糖依旧供不应求。 

“我们用的麦芽糖来自泰国,所以韧性会比较强,容易拉长,味道也很香,适合用来做麦芽糖。 

很多年前在巴生还会有至少四、五家(饼厂),现在应该只剩下我们。没办法,做这行工作时间长,利润也不高,没有人想做了。“ 

美丽香所生产的每一块贡糖,都是经过人手制作。如王再发所说,这门传统制糖工艺因耗时和利润微薄,在市面上已是买少见少。因此今日还能在巴生尝到一口童年回忆中的好滋味,叫人无比欣悦。 

完整文章

《品匠系列 II:技艺,流传》 

粤剧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部分年轻人对这门艺术不感兴趣,难道这块艺术瑰宝终将没落失传? 

粤剧爱好者Ron李伟源,自2014年起在吉隆坡粤韵粤剧曲艺中心向杨宝香师傅学艺。虽然李伟源表示自己小时候并未亲自坐进戏棚看粤剧,但他也从师傅口中听说了不少1980、90年代时期的戏班点滴。 

粤剧是自元朝期间便开始流传的古老表演技艺。粤剧表演者们会亲自画上浓妆,佩戴头饰,穿上仿清、明朝服饰的戏服。上场前的准备至少得耗上一、两个小时。 

粤剧俗称的“一台戏”则通常是四个小时左右的演出,分为长篇(完整的故事)和折子戏(结合各种故事的精选名场面)。一位粤剧演员至少必须花上几年时间训练,才能站上戏台,从小角色开始演起,才能逐步进阶到担正、演主角。套句杨宝香师傅说的,“没几年功夫,站上台连口都不准开(不准唱、说台词)”。 

如今,粤韵曲艺中心通常会受邀参与像是节日特别演出、商场开幕等商演,多为10分钟以内的折子戏。杨宝香师傅对此亦深感无奈,“现代人也没有耐性坐着看几个小时的表演。粤剧演员出场的时候顶多能有华丽的戏服造型抓住眼球几分钟而已。世代转变,没办法。” 

李伟源分享到:“学习粤剧需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从基本功开始练起,走位、身段等都需要下苦功,做好基本功才能学其他,反复练习的过程也很漫长。 

比起Youtube、Tik Tok上的影片,短短几秒到几分钟的表演就会有回报,粤剧要花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 

我们都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懂粤剧,但真的不敢奢望有多少人有这份热情去学。我学习粤剧也并不觉得自己有能力去推广粤剧或传承文化,只是希望大家知道这门优美的文化艺术还在。有人愿意多去了解一些,我就心满意足了。” 

完整文章

《品匠系列 III:良工,巧匠》 

童年回忆中的藤桌、藤椅,虽已逐渐被量产家具取代,但编织工艺背后交织出的情感始终无法被替代。《品》邀请藤艺之家Rattan Art第四代传人郑泽鑫,与我们分享经营及传承四代家族藤制家具企业的秘辛。  

藤艺之家在最初名为“玉元”,为郑泽鑫的祖父在柔佛州麻坡开创的生意。   

郑泽鑫的祖父在1950年代从中国到马来西亚,最初从事竹制品事业。直到父亲及叔叔那一代接手后才渐渐转向生产藤制品。  

“其实制作藤制品工程繁琐,从选藤、洗藤、煮藤、编藤,每一道工序都不得马虎,才能制作出品质优良的藤制品。 ”  

郑泽鑫也表示,部分藤制品爱用者不只是单单喜欢藤制家具本身,更多的是因家具附带的特殊情怀。 一些顾客会将祖父母留下来的藤制品拿来维修。修了一次、两次都在所不惜。  

谈到如何在不乐观的市场环境下存活下来,郑泽鑫将功劳归功于经验丰富的藤艺师傅们。  

“以藤椅来说,要做到外型美观很容易,但耐用和坐起来舒适却不容易。制作藤制品的每一步都很考究,也很花时间。一些外国品牌为了快速生产,故略过一些繁琐的工序或采取较简单的制作方式代替。  

比如说我们的藤要弄弯、塑形是用火烤,慢慢摆弄,很考技巧。印尼一些商家会把藤放在水里泡软,比较快,但成品不耐用。”  

藤艺之家的师傅们已有数十年经验,对制作有坚持,不会为了省时省力,忽略细节。  

可惜的是,如同坊间许多吃力的手艺,越来越少人愿意接触、学习藤艺,而师傅们也面临着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 郑泽鑫无奈表示,藤艺这门手艺需要花时间去学习,而愿意认真学习并坚持下去的年轻学徒真的太少。  

即使面临传承的困难,郑泽鑫表示自己会努力让马来西亚藤编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只要师傅们愿意继续做,他都会继续努力,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藤制品。 

完整文章

Rachael Soh

Senior Writer

一出道就踏入杂志圈的写手,慢慢走进数码国。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都不放过。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