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音乐霸级市场,协助更多音乐爱好者编织触手可及的音乐梦,潘正权还见证了张学友的成长之路。
TEXT TRACY LOW
一名怀着音乐梦的商人,生意结合艺术,潘正权Ken Phua的人生故事,闪烁着星光。
从小学习古典钢琴,至今还会在特别场合(如慈善活动)公开演出。曾经在雪兰莪苏丹殿下面前,为吉隆坡皇家扶轮社(The Rotary Club of Kuala Lumpur DiRaja, RCKLD)演奏;最近也刚在一千人面前,与乐团一起为朋友的60大寿演奏。
从小生活在音乐人的圈子,成长过程被音乐包围,潘正权热爱音乐,也因为爸爸是一位音乐狂热分子。
年轻时的他,觉得当音乐家很酷,享有自由,做自己想做的音乐。常与音乐家接触,那是他最初认识和了解音乐的方式,也令他憧憬成为音乐家。
现实是,那看似奢华的音乐人之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在那个“吸烟很酷”的年代,没有抽烟,就撑不起音乐人的头衔,融不进所谓的音乐圈。部分音乐家日夜颠倒、废寝忘食地沉迷在音乐世界里。生活方式不规律,导致身体健康状况百出,如染上恶疾,断送性命。
当他发现音乐人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一点都不酷时,成为音乐家的梦醒了,但他找到了其他延续音乐梦的方式—— 管理音乐(生意)。

遗传的音乐因子
潘正权是Bentley Music和Bentley Sound Specialist Group的执行董事。Bentley Music集团发展成马来西亚最大的乐器零售和经销商之一,还成立了国内数一数二的音乐学校,故事必须追溯到1975 年,当他的父亲于吉隆坡Masjid India设立第一家Bentley & Co.乐器行开始说起。
短短六年,Bentley Music于1981年入驻吉隆坡金三角武吉免登(Bukit Bintang)的一栋四层楼建筑,是当时国内最大乐器行,也是该地区的地标建筑之一。2008年,集团在八打灵再也珍珠白沙罗镇(Mutiara Damansara)打造六层楼高的Wisma Bentley Music。这里售卖乐器,也是音乐学校、演艺厅, 还是个让人聚集交流的音乐平台。
从小便设定要以音乐事业闯出一片天,父亲是他的人生导师。“我父亲拥有敏捷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他说设定人生目标后,就必须怀抱热忱努力去完成它。”
1960年代,父亲在槟城一家著名乐器行当学徒。那时英军还在槟城驻守,他们常到Ken父亲工作的William & Sons乐器行购买乐器;多个国家机构和学校,也向他们购买英国进口的乐器。
之后,他追随父亲在店里学习。耳濡目染下,开始培养打理和经营乐器行的兴趣,觉得帮助顾客在追寻音乐梦的路上找到合适的乐器,也能得到很大的满足感。到英国深造时,他选择半工读,一面上学,一面学习经营相关事务。
父亲创业初期很不容易,Ken敬仰父亲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自信。父亲适时传授他打理生意的窍门,应对生意上的挑战和阻碍,鼓励他独当一面。
那时,身边的人都知道,Ken即将是这盘生意未来的栋梁,他必须扛起这个责任。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除了累积经验,Ken坚信,积极吸收知识,有助于开辟一条康庄大道,甚至把知识转化为更巨大的财富和成就。
此后,他涉猎管理相关知识,也完成了管理硕士学位和财务规划学位。
不为人知的过去
初在父亲店里工作,学习如何管理生意,如何领导一个组织,当时18岁的Ken什么都做,十足打杂。
访谈中,我多次问起他在不同阶段,在公司担任什么职位。他轻描淡写:“我没有被安排什么特别的职位。当时公司还有一位总经理协助父亲经营生意,我就跟在他身边学习。”
从基层做起,Ken在零售部门当销售员,学习销售和营销,售后甚至充当送货员与钢琴搬运工人。他深知工作团队的重要性,学会和他人交涉和共事,以达到更好效益。
因此,他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见识很多音响器材与乐器租赁趣事,也晓得歌神张学友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司还是小型经营阶段,除了零售行业,还提供歌手音响设备租赁服务。当时使用租凭服务的客户,包括新加坡著名歌手Anita Sarawak、马来西亚著名歌手Dato’ Sudirman Arshad、香港当红歌手叶丽仪,还有当年还是唱片新人的张学友。
初出道时,张学友在东南亚没有名气。来吉隆坡,在默迪卡体育场(Stadium Merdeka)开演唱会时,放眼望去,观众只有数百人。当晚,Ken负责接洽张学友演唱会团队。他遵循要求,把电子琴送到表演现场。主办单位甚至透露,演唱会不赚钱的惨况, 导致他们必须用当天收得的票钱,来支付当晚器材租赁费用。Ken在现场数着一张张零碎钞票,凑整一千令吉。
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张学友。
张学友后来红了,被誉为亚洲歌神,场场演唱会爆满,甚至场面挤满数十千观众。谁会想到,这一切成就,是从那区区数百人演唱会开始的呢?

千里马遇见伯乐
这个访问,在午餐中进行。聊着聊着,我们不经意地发现,音乐与美食的共同点。音乐能让你了解一个人的喜好、个性。跟人分享美好的东西时,伴随一份喜悦和爱,希望感染身边的人——美食和音乐同样会触动人心,感染的程度,视个人喜好而定。
Ken的那门生意,与其说是乐器行、音乐学校、音响租凭公司或演艺厅,倒不如说那是个专为音乐人圆梦的霸级市场,有音乐相关的产品、多元服务平台,以及提供实现梦想的机会。
占据建筑物各个角落的大小舞台,让喜爱音乐的人免费分享他们的创作,也让音乐人之间相互切磋;为怀有音乐梦的人准备一切所需的配备,将爱音乐的人和音乐家的距离拉近。
“有才华的人就像璞玉,必须遇到会赏识他的人,才能走得更远。就像好的厨师煮出好料理,会被人称赞;音乐人做出好音乐,当然也希望遇上知音。”Ken说。
难题是学习机会
经商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难题和不受控的情况。
由于大部分商品从国外进口,在运输上也发生不少无可避免的‘意外’。比如,曾经有人伪造公司印章,窃取从日本运来的货物。不经一事,不长一智,Ken从来不把这些过失看做失败的经验;反之,他珍惜这些能让公司变得更好的学习机会。
惨痛经验不止这一些。固定期限的短合同,是另一棘手问题。在1998年的共和联邦运动会(SUKOM),Bentley被提名为音响器材供应商。签约时适逢经济风暴,令吉严重贬值。而且,主办商还要求Ken在六个星期内,训练六百名在籍小学生达到专业演奏水平,做一场高超演出,以迎接英女皇的到来。
那是一次充满变数且容易失败的交易,Ken不但顺利完成项目,对此感到荣幸,毕竟这是一笔高达数百万令吉的生意。
一路走来,Ken保持极高的求知欲,享受寻求新知识的乐趣。他积极投入参与商业协会的活动,透过交流与分享,增加领导和管理知识。比如,成为马来西亚连锁协会(Malaysia Retail Chain Association, MRCA)的参事,参与国际商业网络,拓展视野。
他说:“当人生到了某个阶段,你的热忱会带领你去完成设下的目标。生意不再只是工作,而是由心出发地想要服务群众,达到那个没有人会质疑你的阶段,一个最理想(满足)的成就。所以,一个人的想法很重要。”
一间公司的灵魂,是幕后的那双手,带出想要传达给市场的讯息。就像Ken已经成为Bentley新一代的灵魂人物,为Bentley发声。他开玩笑说,不如改名叫Bentley好了。
为别人建立逐梦平台,这门生意,也在完成Ken的音乐梦想。
Photography IAN WONG
Styling SHI YEE
原文刊登于《品 Prestige》2017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