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营模式是一套,美术学校教的是另一套。最后,要如何成就一门艺术生意?林慧玲现身说法。

TEXT TRACY LOW

林慧玲Lim Wei Ling身上散发一般企业家少有的自我风格,我行我素是她给自己的注解。大学在澳洲修读美术学士学位,主修珠宝设计。毕业后曾在一家本地珠宝品牌工作。一年后,却转行当起股票经纪人。

艺术和股票交易,看似八杆子打不着,她却从中领略出一套人生哲学。

她经营两家画廊Wei-Ling Gallery和Wei-Ling Contemporary, 皆位于吉隆坡。2014年,Wei-Ling Gallery是唯一代表马来西亚参加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ong Kong)的本地画廊。

看似如此跳脱的经历,她解释:“当你站在十字路口,前面有很多扇门。当你决定打开哪一扇门时,就要尽力做好。与他人竞争,你永远不能自满;可以受人启发,虚心受教,然后和内心的自己较量。”

不选该走的路

“从珠宝设计转行到股票交易市场,是一个顺其自然的决定。” 怎么说?“在艺术的世界中,你生活的动力,和现实世界很不一样。艺术家的人生,由他们制作的艺术作品主导。”

Wei Ling举例,当年在澳洲念书时,遇到同样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对于她选择修读的美术系感到很不可思议,觉得报读艺术课程不切实际,将来在职场上,不如电脑工程、会计或法律课程般实用。

她并不认同选择所谓该走的路,就能使人拥有光明的前程。虽然对毕业后的前途毫无头绪,但修读美术课程,是她当时最想做的事情。她主张,每个人应该勇于冒险,接受挑战。

“一般人或许宁可花钱去度假或买新衣服,从中得到直接的满足感。艺术家赚钱的动机是制作艺术作品。为了支持自己的艺术理念,酬得作品制作费,他们不惜到酒吧或餐馆工作,从事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赚取金钱,之后再从制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快乐(indirect fulfillment)。”

在她眼中,身为建筑师的父亲Jimmy Lim就是一名艺术家,获奖无数,对工作抱有很大热忱,对自己的设计绝不轻易妥协;母亲Winnie Cheah则是小提琴手,父母都是她的榜样。

自童年时期,围绕在她身边的人(父母的朋友)、家里的艺术收藏品,培养了一个能激发她创意能量的环境。她被鼓励透过创作勇敢表达自己。

或许就是这份敢于“不一样”的个性,让她一直以来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时尚 | MICHAEL KORS COLLECTION

社会教她的事

毕业后,Wei Ling和一般人一样,想要学以致用,往自己主修科系的相关行业寻找工作机会。

她进入一家本地珠宝行,负责产品开发和设计工作。进入职场的第一门震撼教育,是从上司那里接收到与在美术学校学习时背道而驰的指令。

学校灌输给学生的观念是:艺术家必须发自内心、勇于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不抄袭,不跟风。在珠宝行工作时,上司的指示却是,连绘制一颗简单的圆形钻石,都务必使用模板(最好不要freehand手绘草图)。上司还鼓励设计师们多参考杂志,多接触流行资讯,跟随市场趋势。

跨领域的文化冲击中,她领悟到生意就是买卖,买卖的最终目的就是赚钱,商业化就是赚钱之道。她开始思考,艺术学校(理想世界)到商业市场(现实世界),该怎么从中取得平衡?

她心里萌生一个念头:如果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金钱,为什么不直捣核心,到真正的股票市场去了解真正的金钱交易?

一个对股票投资交易一窍不通的美术系毕业生,大胆转行当起股票经纪人。那时候,蓬勃发展的经济体和本地繁荣的交易景象,着实让她上了宝贵的一课,她称之为人生的大学(university of life)。

画廊如此做起

八年的股票经纪生涯中,Wei Ling见识了金钱如何改变人,见证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她甚至体会到,当诚信遇上金钱,就会变得不堪一击。

渐渐感觉疲惫,遇上瓶颈,她开始重新拿起画笔,利用绘画厘清思绪,也成为她解压的管道。

“我花了一年时间专注在绘画上。”直到作品累积越来越多, 堆满屋里空间时,丈夫提议她筹办画展。起初,她对这项提议感到抗拒。

“那像是被脱光衣服,走出门去,感觉所有的想法都会被人看透。”

之后,她被丈夫成功说服,在家里附近租下一间空屋,于2002年顺利举办人生中第一次画展,展出大约30幅自己的作品。最美妙的是,家人和朋友不但出席画展,还将所有的画买下,以行动表示支持。

画展结束后,留下空旷空间,充当她的画室。这时,许多本地画家开始与她接洽,想要将作品放在她的画室(Wei-Ling Gallery前身)展出。

从一年策划两场画展,到后来一年举办数次画展,同时参与多个国内外艺术文化活动。“画廊就这么经营起来了。”

时尚 | DIANE VON FURSTENBERG

为创作而创作

画廊刚开幕时,有其他画廊经营者不看好Wei Ling,觉得她开设画廊纯属玩票性质。

秉持着“把马来西亚的艺术带到国际舞台”的信念,花了约七年时间,她成功将马来西亚艺术家的作品带到巴基斯坦、纽约、上海、北京、台北、首尔、雅加达、新加坡、印度等地。

如今,已经在这个行业累积了15年的经验,Wei-Ling Gallery 已经发展出一套独有的经营模式。

“我希望能和更多为创作而生的艺术家合作。他们必须真诚对待自己的作品,不为销售而创作。”

她认为,艺术家必须在创作自由(梦想),以及作品市场 (现实)接受度上找到平衡。身为画廊经营者,她有着一份使命,同时不会展出她不认同的艺术家;画廊展出的作品,必须达到固定的水平之上。

一个不愿意妥协、只为自己而创作的艺术家,就是一位值得投资的人。他们不会复制自己的畅销作品,而是由心出发地创作每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就会变得更加珍贵。这是市场供求关系(supply and demand)的基本道理,也是她在股票市场上学到的道理。

“画廊参与非营利活动推广文化艺术之余,也要策划其他活动(商业性质)来培养收藏家对艺术作品的兴趣。经营画廊不代表就必须和商业活动撇清关系,反之,从中取得平衡才是关键。”

一加一大于二

Wei-Ling Gallery曾经和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的Wolo Bukit Bintang精品酒店合作,推出名为《WOLO Artist’s Residency Program》的艺术家旅居合作项目,开放让国际艺术家申请旅居吉隆坡,以进行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活动。

项目推行的第一年,吸引了大约三百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报名申请。之后,也因为这项计划的成功,吸引国外的酒店与画廊合作,让本地艺术家也得到旅居他国进行交流的机会。

当艺术遇上企业,最终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双赢效果。

Wei Ling将Wei-Ling Contemporary设在吉隆坡The Gardens Mall商场的顶楼,目的就是要让人更贴近艺术。她鼓励走进画廊的人,如果有任何关于艺术方面的疑问,请大胆提问。

“艺术其实没有那么吓人。”她说。“有创造能力的人,都是创造者。这个与生俱来的天赋,让他们有能力去改变人的观念, 以突破性的思维看待事情的多面性。”

或许就是因为如此,当她的艺术背景遇上她在商业产业累积的经验,便成就了这么一位出色的画廊经营者。

 

Photography IAN WONG
Styling SHI YEE

 

原文刊登于《品 Prestige》2018年1月号

PIN PRESTIGE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