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恩集团领导人拿督朱兆祥,当年在英国,被父亲叫回来,有意要他跟随着“照顾别人的祖先”。因为孝顺,他放弃了自己很喜欢的金融业……
TEXT TRACY LOW
很多人避讳提白事,视殡葬行业为禁忌话题。孝恩集团(Xiao En Group)董事经理拿督朱兆祥Dato’ Frank Choo Chuo Siong,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形容这是一个良心事业。
“我们做的是照顾别人的祖先,所以要从比较长远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永续经营这个生命企业。”
他父亲是拿督朱正华,于1987年创办孝恩集团,打造马来西亚第一家私营化风景墓园:汝莱孝恩园,奠定了马来西亚现代花园式墓园模式,也是全马第一家私营化墓园。
朱兆祥以“一座只有抬头才看得见的大高山”来形容父亲,严肃、忠诚、正直,孩子们都很仰慕他。当过校长的父亲,教导他做人要孝顺,要懂感恩,也就是孝恩企业的核心价值。
墓园像公园
创园初期,朱兆祥只是跟在父亲身边帮忙提包,一面做一面学习。
我们难得来了这个世界,离开之前一定要留一些痕迹
这是父亲留给朱兆祥最深刻的一句话,让他领悟了成功的人生,不是累积多少财富,而是做一件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提升环境素质。
他曾经觉得失望与不解,当年在英国生活得好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还接手管理家族在英国投资的服务公寓,一切看似美好,父亲却在这时非得把他召回马来西亚。“我伦敦大学的朋友都进了投资银行服务,我自己也很喜欢金融业,根本没有想过要回国开墓园。”
虽然不解,但依然接受父亲的安排,因为他孝顺。“现在不孝顺,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孝顺?”
尊重长辈的意思,他觉得理所当然。百善孝为先的概念,是受到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朱正华注重礼义廉耻思维,也特别孝顺,爱护家人朋友,以身教告诉儿子待人处事的道理。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朱正华有了成立现代化墓园的想法。他认为,想念先人的时候,应该有个舒服的地方可以去探探。他觉得,欧美国家墓园氛围,少了东方墓园阴沉的感觉,反而比较像公园。
“以前家庭旅行时,爸爸带着全家人跑到美国、英国,或其他欧洲国家实地参观墓园、纪念馆,研究别人为什么可以弄得那么漂亮。那时候我还小,也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一直看墓园。”
不仅如此,朱家还有个“清明节文化”。每次清明节,父亲必定把远在英国留学的五个孩子接回吉隆坡,到义山拜祭祖先,凸显父亲对中华文化和儒家思想的重视。父亲过世后,朱兆祥依然坚持这个‘传统’,每年把清明节拜祭办成party(家庭聚会)。
殡葬业典范
1987年,朱兆祥在英国毕业后,父亲要他回国发展,也是孝恩集团成立之时。当时,父亲已经半退休,一心一意专注发展墓园。他几乎每天都和父亲在一起,父子倆从来没有如此亲近。
偶然的机会,朱正华看中如今孝恩园所在之处的那块土地,觉得那里很适合开发成墓园。于是,成立孝恩集团,开始收购土地。
买地的那一刻起,也是朱兆祥着手接触孝恩业务的第一步。朱正华这个创办人兼幕后推手,大胆让一个22岁初出茅庐的孩子(朱兆祥),和地主谈判、向银行贷款、接洽工程师和景观设计师、着手墓园设计等策划工作。
1991年,孝恩园(墓园)正式启用。
如今,孝恩集团在朱兆祥领导下,传承和发展几乎同步进行。
很多考察团队从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地远道而来,参观2007年建成的孝恩馆。这是一个集展览中心、讲堂、生命关怀中心、放映厅、礼堂与殡仪设施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场地。
“马来西亚殡葬业能走到今天,很大原因是,我们不断创新、提升。”朱兆祥口中的创新,不是舍弃传统,而是提供连接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服务。接下来,他希望结合科技与信息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提升服务品质,让纪念体验更完善。
入行后,他了解到清明拜祭的重要性,把殡仪焦点回归家属,设立辅导体系帮助家属,让专业团队协助他们安心处理丧礼事宜。
套句他说的话,他做的是人的生意,重点放在人身上,注重服务的整体感觉。
关怀老人家
有人说:创业难,守业更难。朱兆祥却说:我们一直在创业。
1996年,朱正华与世长辞。“他离开得很突然,那时候墓园才刚经营。”朱兆祥回忆道。当时三十而立的他,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果敢带领团队往前迈进!
除了经营墓园,他将企业延伸发展至其他相关的服务范围,从殡仪开始,到建设孝恩馆,后进入辅导和教育领域,接下来想发展安养产业,一直不断寻找“让服务更进步”的方式。
他以不断创新方式来守业。涉入安养领域,背后有段故事。
“父亲生前最后要做的两件事情,就是发展殡葬和养老行业。”那是父亲的遗愿,孝顺的儿子来帮他完成。
朱兆祥与孝恩集团其他股东成立ACG集团。秉持着父亲朱正华的精神,ACG全名“Age Care Group”,中文名字为“长乐”,展开退休老人关怀计划,与开发商一起打造老人社区。
五年前,他观察到马来西亚老人社区分布很散。他将这个计划视为平台,想召集所有在相关领域提供服务的企业,相互配合,以实践专为老年人而设的计划。
“这个特别重要,因为马来西亚在这方面还是空白的(不完善),你一旦做不好,这个产业就永远不会发展起来;要是把它做好,甚至可以把马来西亚变成全球首选退休胜地,促进国家进步。
要是我们可以把老年化变成一个很酷的目标,让人人都想赶快退休过个有意义乐活人生,而不是现在这种退休就容易给人家遗忘的观念,退休就变成是一个高兴的事情。”
他建议,开发商设计新建筑物时,预留几个楼层,专门给老人居住;还能有个让他们随时相聚的地方,不像现在只能选择去kopitiam。“现在,我们把它(安老院)变成养生、修养的概念,将这个社区打造成能够把健康拿回来的地方。”入住者就不觉得自己可怜。
说着说着,他不禁感慨:“很遗憾,他(父亲)不在了,看不到这些。”他说父亲是很有远见的一个人,教会他对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要有一定的理解。
“我们提倡:先把人做好,后面才做事情。”为什么是我们?“因为父亲的宗旨,就是我的宗旨。我孝顺啊,传承的就是这个。”他笑着说。
继承的问题
13岁时,朱兆祥在“英文都不会”的情况下,就被送到英国留学。他敬畏父亲,不曾反抗他的安排。
隔年父亲将弟弟妹妹也送去英国,等于交给他照顾。父母对于长子的期望,就这么沉甸甸地压在他肩上,着实让他上了大哥养成速成班。
朱兆祥眼中的父亲,不像其他父母会担心孩子应付不来,而是不断给子女机会去尝试。他想要做的任何事情,父亲也都支持。这么一种实践教育,让他觉得自己“长得很快,成熟得很快,也老得很快”,他苦笑。
父亲灌输给他的,还有“诚信”二字。所以父子倆一样,从来不迟到。
可是,朱兆祥并不是朱正华的复制品。朱兆祥平易近人,而朱正华不说笑,有个外号叫包青天。
这对父子俩最不一样的地方:朱兆祥没有儿子必须传承(企业)的概念。
“一直以来,华人的观念都说生意过不了三代(富不过三代),我就不相信这一点。对我来讲,要是他们没有兴趣,或没有想法,甚至能力有限,你坚持要交接的话,毁了他们也毁了公司……”
他的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分别是26岁和24岁,选择在艺术设计领域和电脑方程式领域发展,另外两个孩子也不过18岁和8岁,完全没有表现出对家族企业感兴趣。
朱兆祥说,继承不是问题,就让能者居之。即使是外人来担任这个角色,都不是问题,只要跟这个企业的家族具有相同理念。
传承背后的意义,不是执行者,而是那永续的精神。
/
本文章取自 6月份 《品 Prestige》第36页
子承父业: 后起之秀专访系列:
OldTown白咖啡及怡保南香创办人吴清文 Andy Goh
/
拍摄 CHINTOO
造型 SHI YEE
发型 CHIAKI SABATA
化妆 CAT 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