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近两年没在床上好好睡过觉,中国景德镇陶瓷美术师周景纬,研究出陶瓷装饰绘画特色工艺——釉下金银彩。
TEXT 黄方玲

景德镇的陶瓷有两千年的传承,当地从汉代(前202年-公元220年)开始陶瓷制作。唐代(618年-907年)起,景德镇的陶瓷生产逐渐成熟,而最辉煌的陶瓷生产时期是在宋代(960年-1279年)。
精美的瓷器,让景德镇成为中国重要且知名瓷器产地。在一千年前,景德镇的瓷器已经外销到世界各地。优良的材质、极高的手工艺、精美的装饰,赢得了“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
走上制瓷的第三代
今年38岁的周景纬,生长在景德镇陶瓷世家。他的祖父周日辉,不到30岁就已经是景德镇陶瓷行业大名鼎鼎的利坯师傅;父亲也承袭了祖父制瓷的技艺,走上制瓷道路,成为陶瓷原料配制师。
在我认识的人当中,周景纬与陶瓷有着最近的距离。从小耳濡目染,放学后跟爷爷和父亲学艺。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的每道工序,都在他的血液里、骨髓中。
初识周景纬时,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多才多能。出于他手的瓷器,超凡脱俗。做个良工巧匠,他就能衣食无忧,但他不希望仅仅是一名工匠。这可能就是宿命。
“七岁,第一件作品让我爱上陶瓷。在一个三代制瓷的家庭生长,和陶瓷有着不解之缘是理所当然的,但我想做点有意义的:在每一次变革和新事物的诞生,我都能参与其中,并且出点力,为景德镇的陶瓷史做出贡献。”他说。

父亲斥责不切实际
静心思考传承的意义后,对于古老的陶瓷艺术,周景纬决定设法注入新意。他下定决心攻克“釉下金银彩”这个技艺难题。他想研究如何让黄金和白银镶嵌在两层釉之间,不和空气接触,不受氧化,从而让表面的釉形成金银彩绘的保护层。
当时,周景纬这个想法,被人喻为痴人说梦,连父亲都斥责他不切实际。他们没有错,因为这的确不是国家批下来的工程,也不是景德镇市政府发起的一个项目,这只是一个小市民的个人志向。
所以如果要做,一切材料、资源……自己全全负责。况且要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子里革新/自创,简直就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要革新谈何容易?这条路两千年来,已经被踩得平平稳稳了,有无数制瓷人的脚印。还有什么是还没被发掘的?还未有人尝试做的?轮也轮不到你周景纬挑大梁吧?就别白忙活了。身边的人那么奉劝。
在这条孤独的探索道路上,最难求的,是被人懂。
他非但没放弃,还背负着两千年制瓷传承的重担,坚持钻研和摸索。随着孩子的诞生,更大的责任成了动力。他鞭策自己以孩子三岁生日为期限,若无法成功研制出釉下金银彩,就放弃。
为了尽快看到成绩,周景纬每晚都在烧窑。因为需要看好火候,从升温到冷却,实验的步骤模糊不得,劳心劳神是难免的。为了这个目标,他将近两年没在床上好好睡过觉。
不疯不成魔!
日复一日,他只期待试验有成。每天清晨打开试样窑炉,只要取得极小进展,他都会叫醒熟睡的妻子,分享那一点点的成果。但更多的时候,满怀希望的心情瞬间万念俱灰。
2010年11月6日,周景纬的釉下金银彩研究,终于突破最后一个关键点,取得了成功。中国景德镇的陶瓷史再次有了新发明——新的装饰语言,为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完整访问,请翻阅2018年6月《品 Prestige》第142页。
《特技秀秀》手艺赏特辑,还专访了:剪剪画画的巧手、玻璃展柜的功臣、不只采青的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