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本钱。步步高升

社区文化有救

有了一班像李顺荣那样的勇士,辞去工作,回到社区管理故事馆,耕耘文化土壤…… 谁敢说社区是乡巴没文化?

TEXT SALLY LAU

长颈鹿故事館,从蕉赖11哩华小比邻的信义特殊儿童园地,搬迁到临近一间新村屋子,李顺荣Lee Soon Yong(28岁)是第三任馆长。他说,此处除了有更宽阔的空间,老房子印证了所有岁月痕迹,小朋友从中更晓得新村的历史故事。

“长颈鹿故事館创立于2011年,当年的信义会办了一个社区艺术嘉年华,活动结束后,一班志工决定延续阅读的环节, 于是创办了故事館。

当时的志工们都是业余过来帮忙,所以故事館开放的时间不长。当我全职加入后,就一直在思索一套永续系统,希望故事館可以长久经营下去。”

故事館现由五位团员共同管理,另四位是蔡万权(25岁)、陆智勇(25岁)、张敏仪(28岁)、傅传权(26岁)。他们都辞去稳定的正职,当起自雇人士,回到自己的社区携手经营故事館,为何呢?

“因为他们和我一样,相信这个空间带来的功能,可以继续沿用下去;相信小朋友在这空间里,能够获得启发。”

时尚 | ERMENEGILDO ZEGNA, COS

自动自发来帮忙

故事館没有华丽装潢,没有冷气,它就是我们看过的新村屋,木板、砖块、石灰地板、锌板屋顶,很原始。奇怪的是,我们并不觉得简陋,反而认为处处散发回归自然的纯朴气息。

“看到这间老房子被废弃,心里觉得可惜,在我眼里,它是活着的古迹,让我们了解过去。于是,我把图书馆的功能搬进这个空间,给这老房子第二次生命。

我当时只筹得五千令吉,根本没办法请工人装修。自己念过设计,就自己动手做。我们(五个人)也不是什么都懂, 社区里的人看见有不妥的,就主动前来帮忙,他们间接参与了故事館的建设。

经过半年装修,故事館于今年7月底投入服务了。”

懂什么就做什么

故事館诞生了,问题来了。

“我们要付租金,可是没有收入来源。想了想,决定以一部分空间做商业用途,卖吃的喝的。”李顺荣说。

做饮食,他们五个都是外行人,行得通吗?

“智勇他家卖rojak,妈妈的rojak档在这个社区也小有名气,我们想,倒不如将这传统食物带进我们的空间。

传权用自己的积蓄买了架松饼机,上网学如何做松饼、泡咖啡。我们的东西很诚实,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后来才知道, 采访时吃过的rojak,加了芒果,是故事馆隔壁家种的几十年老树结的果。

几个年轻人想要将故事馆经营起来, 得到不少人的支持。李顺荣的前老板,资助了故事馆一年屋租;社区里的阿姨,自费煮好糖水(甜品)让他们卖;社区里的家庭主妇来当志工……大家都尽自己的能力,让这个阅读空间继续生存。

“这是一个很自由的空间,你可以来看书或纯粹吃东西。这里也将有个小画廊,迟些时候会展出居民的创作。不一定要殿堂级的作品才是艺术,艺术不应该有距离感。

我们都很羡慕看到其他国家的艺术品,那是因为他们懂得将过去保存下来。若我们也做到这点,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会更爱自己的家园。”

给后代一片蓝天

李顺荣并不是要做什么伟人,他今天对故事館的投入,是因为受到老师的启发。

“在学院念书时,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利用社区的空间。我是新村人,我常想如何用自己的专业为社区服务。现在回头想,我当初的优异表现,是因为老师为我画好了一片蓝天,我只是填上星星月亮, 补上路上的风景。

我现在就做这个角色,为小朋友准备这片蓝天。我们现在无法看到什么改变, 可能要等十年后才会知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刚开始的时候,免不了担忧,但想不了这么多,做下去,有问题就(设法) 解决;而每次推动我的力量,就是看见小朋友重拾阅读的乐趣。我计划明年出版一本绘本,记录建馆过程,让小朋友认识自己的社区。”

改造社区的文化土壤,让这一个空间散布自然与启发的意义——这是李顺荣最大的理想,他正慢慢迈向此目标。

 

Photography MICKY WONG
Styling ERVIN TAN

 

原文刊登于《品 Prestige》2017年11月号第33页

PIN PRESTIGE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