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怎么办?张大春建议:不懂就跳过,至少要尝试读三本到五本。阅读训练有素,但是读物生命有限……

TEXT 卉茵 

跟张大春见面的时候,我劈头就说,倪匡讲过,张大春是继金庸之后,最好的武侠小说家。 

结果,张大春只是谦虚地笑说:“他是好朋友。”

还有啊,莫言也曾在网上写说:“张大春像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台湾最有天分、最不驯、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 

“那些都是捧场的话。”他还是一脸淡定。 

其实,张大春是台湾重量级作家,有着三十多年专业写作经验,作品曾数度入选中国年度好书。著作包括:《城邦暴力团》、《大头春》、《将军碑》、《四喜忧国》、《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 字》、《大唐李白》、《文章自在》等等,今年也出版了《见字如来》。 

除了写小说、评论、散文,他也在电台说书,研究汉字源流,四处演讲,而且醉心书法、古典诗词。 

这次有机会见到张大春,也是因为他来讲演。

读者跟作者 

马来西亚年轻人对张大春应该不陌生,他不止一次受邀来此演讲,参加座谈会或是文化营,受益的对象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理工生、初院生、 大学生都有。 

我有点困惑,一直以来大家都说马来西亚华文水平每况愈下,张大春讲课内容肯定不马虎,现在的年轻人听有吗? 

关于这一点,张大春的看法相当让人振奋。他说,这次座谈会,不 管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社会人士,“一个打瞌睡的都没有”。 

我一时调皮,调侃他“火眼金睛”,连台下有没人打瞌睡,都那么 清楚哦! 

“那当然,我们不能自己顾自己讲嘛!” 

感觉上,张大春是个不以文人自居的作家,不喜欢人家把他跟“文 坛”这两个字扯在一块;甚至连“文化水平”这四个字都觉得刺耳。

 

话说,谈到其著作《城邦暴力团》,我提起有个朋友说读不懂, 问:”会不会是你的书太深奥了?” 

“没有什么深奥不深奥的。阅读,宽广来说,是读者跟作者的一种缘份。”

就好像,人跟人之间,有些人就是很合得来,很谈得来;读者跟 作者也一样,有特别投契的,心领神会,也有觉得格格不入的。 

张大春强调,这取决于阅读所需要的生活准备、经验准备、文化准备,而不是文化水平够不够的问题。 比起《城邦暴力团》,张大春觉得《大唐李白》更文言,这是个人使用文字的习惯。 回想年轻的时候,张大春说那时他也读不懂白话文的书,

读一次不懂,就再读一遍,甚至再多读几遍,这就是自我的训练。 遇到难读的书,不要马上放弃,我们需要的是阅读训练。 

如果想读某个作者的书,但又觉得读不来,艰涩难懂,张大 春建议不要止步于一本。

“至少要读三本到五本,不懂就跳过,扎实地训练,再难读的书也可以这样训练。” 

可不是吗?我年轻时极力推荐武侠小说给朋友,但我最好的朋友偏偏看不懂,看不下去。现在才顿悟,当时应该叫她“看不懂就跳过去”,最后一定会看到欲罢不能。 

阅读,是一个接触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作者跟读者的关系,就像交朋友。有些人就是很不好交朋友,可是,交一交,发现可以是朋友的时候,这个交情就特别好。” 

作品跟流传 

谈着谈着,《大唐李白》不是要拍电视剧、电影了吗?可是,小说 还没写完哦! 

“也可能,欠缺计划不是很好的事。所以我会有很大的写作工程,开头了之后,就搁在那边,很多写了一半就没有写完,像 《大唐李白》中间隔了一年半、两年没有写。”张大春笑说。 

所以我会觉得,张大春是个很随心的作家,写作步伐忠于自己的内心。 

“我的作品,就是流通在市場上的那些東西,若是有一天那些東西不流通了,就不必流通了。”

在网络上,看到张大春讲过这话,让我思虑许久,虎死留皮,人死留名;写作的人,不都希望留下自己的作品? 

 张大春却洒脱表示,根本不寄望有什么传世之作。

/

节选自《品》9月份三周年号杂志第190页,完整访问请翻阅最新杂志。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