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像在说话
神奇一双手,让平凡物品变成有故事的艺术,康怡打开你的眼界。
Text TRACY LOW
主图时尚 DIOR 珠宝 BVLGARI
艺术不难懂。如果你看过马来西亚混合媒介艺术家康怡Red Hong Yi的作品,或许就能领悟这点。
康怡是属于在社交媒体成长的艺术家。用向日葵籽排列成艾未未,用篮球画姚明,用袜子砌成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用羽球上的羽毛制成马来西亚羽球界一哥李宗伟;还有两万个茶包砌成The Tarik Man(拉茶人)、六万四千支筷子砌港台巨星成龙……都是她早期在网上被疯传的作品,也打开了她的知名度。
她作画不用画笔,而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创作装置艺术品和画作。材料,是她表达艺术的重要媒介,作品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吸引人们对艺术产生兴趣。
日常品发光
康怡从小在马来西亚长大,爸爸是上海人,但直到12岁,她才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随着年龄增长,她渐渐学会欣赏中国文化。大学毕业后,选择到中国工作,也和奶奶一起生活……这段经历,对她之后的艺术创作造成很大影响。
对于中国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她感觉很新鲜,这才让她意识到自己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已经习惯这里的多元文化,近乎无感了。所以她想要创新,将人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重新编排,告诉他们,可以用不一样的角度看世界。
“我喜欢使用日常材料,而且大量重复使用相同的材料。”康怡对自己的创作风格如此定义。
以前,她会先从主题开始考量材料的选择,让作画的媒介与主题结合。
探索材料的过程,因为这些年的历练而有所转变,现在她先从材料着手,进行文化研究,优先选择与自身文化背景有关的物品。比如,在她的成长地沙巴亚庇,当地人靠竹编谋生,因此她以竹编创作了多件作品。
选了材料以后,她会做实验,开发材料的可用性。比如,她受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利用蛋壳装饰花瓶的工艺所启发,把蛋壳敲碎,层层堆叠或粉压,尝试变换处理方式,发掘更多创作途径。

变成企业家
刚开始从事艺术工作时,康怡特别喜欢人物肖像,也觉得那是自己比较擅长的主题。在中国居住时,她描绘不同的(中国)人物特质,创作一幅幅肖像,就是想要告诉世人,她眼里看见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以及他们的文化历史和生活。
今年她也想创作一系列肖像作品,主要传达涉及人权和社会问题的信息。在行动管制令(MCO)期间,康怡就与团队通过Zoom云视频会议,共同完成十幅反种族歧视的肖像作品《I’m Not A Virus》,针对全球各地新冠疫情引发的恶意攻击和辱骂事件发声。
真正启发她有此想法的,是美籍非裔视觉艺术家Kehinde Wiley,他的肖像作品主题围绕非裔美籍族群,凸显自身文化背景。例子:在国际大型画廊,通常很少展示黑人肖像,非裔或黑人艺术家通过创作,即可让更多的人了解黑人。
康怡曾经很在意自己的作品能否在美术馆或博物馆展示,但现在她不管了。
“开心就好了,呵呵!如果我可以将讯息发送给大部分的民众,为什么我要去满足一小部分人呢?”
如今她更在乎与社区建立紧密联系。 在一百或两百年后,她希望人们欣赏她的作品时,能从中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像是走进博物馆。我们不妨想像,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些肖像没停止过说以前的故事……
延伸阅读:康怡RED Hongyi 与《品》的时刻
/
Photography MICKY WONG | NEW STORYBOARDS
Art Direction & Styling SHI YEE
协调 TRACY LOW
发型 MEI CHOI
化妆 DEIRDRE CHONG
/
完整访问,请翻阅最新9月份五周年号杂志。点击此处阅读/下载最新上线的 9月号《品》电子刊!
//
继续看:
《品》5周年号人物专访特辑 | 郭修篆Quek Shio Chuan: 我是正常的
继续看《品》4周年号人物专访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