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过一次
《叶问》编剧之一,当导演拍电影,把自己的影子搬上银幕。曾经患上抑郁症的他,咬紧牙关重生。
TEXT 陈伟智
一心想当导演,陈大利在大学读的是电影系。进入电影圈,从编剧做起。几番努力后,今年推出了其导演长片处女作《黄金花》。
《黄金花》,有毛舜筠、吕良伟等资深演员参演,也在香港金像奖获得四项提名,包括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新演员、最佳新导演。
看来陈大利电影这条路是顺遂的,他也说自己是幸运的。
不过,曾经因为生计问题,让他想过转行,放弃走电影这条路。生活压力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他穷困,初恋女友离开他,他患上抑郁症。
但他爱电影,他不甘心。
失意的日子
对香港电影的编剧印象,有新艺城时代,香港众导演众编剧“度桥”的集体创作时代;也有如电影《南海十三郎》中,那个曾经不可一世,最终落魄疯癫的南海十三郎。电影中,有句对白: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
编剧是非常重要,然而获得的重视和对待,却无法和付出成为对比。
陈大利在2003年毕业,就在那一年,香港经历了SARS非典型肺炎的打击,也和中国签署了CEPA协议,香港和大陆联手的合拍片,可以当成国产片在大陆上映,正式开启合拍片时代,大批香港电影人涌进大陆拍片。不过,这也导致电影系毕业生,难在电影业找到工作。
“我好彩,进入电视台兼职编剧。要当导演,须懂得戏剧,所以当编剧是最直接可以学习戏剧,学习说故事的管道。”
虽然这么说,当时他仍想更快投身于电影事业,所以很快就辞掉电视台工作,并写了一个剧本,拍成了电影《墨斗先生》。然而,后来写的好几个剧本,拍不成电影,钱也收不足。这样的情况持续三四年,生活陷入困境。

陈大利认同,编剧是孤独的工作。
“写剧本,并不是懂得写字就写得出的,在那三年大学时期,也是学不到的;大学只是一个窗口,告诉我们什么是电影。
写不出的时候,没人可以问,没遇到资深编剧可以教导我,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在那段困苦的日子,他拍了短片《妈》,拿奖了,获得所谓的认同后,却没有工作找上门。那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也就开始胡思乱想。当时24岁的他,陷入自我怀疑的情绪,加上初恋女友离去等打击,他患上了抑郁症。
吃了整年的药,慢慢释怀,慢慢放下负能量,慢慢痊愈。
“我当我死过了一次。有些东西无须强求,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这一刻很重要。渐渐,要铺排自己的路怎么走,顺其自然。”
想过转行,却也不甘心这样放弃电影。放弃的话,过去三四年的努力,加上大学的三年就虚度了。凭着这股不忿,陈大利常常跑步,操fit自己,咬紧牙关, 继续做下去。
“那段日子,生活艰难,接拍毕业典礼之类的短片勉强维生;同时,有任何写剧本的工作,只要有人找我,都不计较价钱,都接!”
就在那个时候,他写了《叶问》和《狂舞派》。
黄百鸣儿子黄子桓,找陈大利联手写《叶问》剧本。两个影坛初生之犊的作品,倒真的拍出来了。也因为《叶问》,让陈大利有了一部叫好叫座的电影剧本创作。
他的编剧生涯,另一个转捩点是,遇到了司徒锦源,有前辈指导,协助他开窍。2012年去世的司徒锦源,是香港影视的编剧奇才,曾经写出《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创世纪》等脍炙人口的剧本。
电影人特辑:
完整访问,请翻阅《品 Prestige》四月份 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