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陷阻碍不了才华,那么其他磨难呢?有谁愿意以生命换一首惊世作品……
Text 陈佳明
今天家长对音乐持较开放想法和较高期望,多希望小孩接受音乐熏陶,一般儿童的音乐水平也普遍提高了。神童,或是从小就对音乐展现过人天分的儿童,几乎已成了进入演奏圈的基本条件,也是传统音乐的重点培养对象。
和许多年轻音乐人合作,他们绝大多数从小接触音乐,不少还是毕业于世界知名音乐学校。当今流行和古典乐圈神童出身的,周杰伦和郎朗可算是范例。
十八世纪的音乐神童莫扎特,4岁学琴,7岁写曲,11岁写歌剧,此后的成就和影响力,都是教科级的史实。他逝世前三个月才觉察健康出了问题,但直到去世前都还是没停下创作,在世只有35年。
二十世纪后的中外流行乐坛,也有不少像莫扎特一样早逝的杰出音乐人。
巧合或压力
1969—1971年间,有四位非常知名的乐人相继离世:滚石乐队创团人Brian Jones、吉他手Jimi Hendrix、Doors乐队主唱Jim Morrison、歌手Janis Joplin。
巧合的是,他们去世的时候都仅有 27岁,因此在流行文化圈形成了一个符号和迷因:27俱乐部(Club 27)。
后来,还有Nirvana涅槃乐队成员Kurt Cobain于1994年自杀身亡时也是27岁,让更多人确信这俱乐部的存在,更有人相信这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40岁的John Lennon被歌迷枪杀、 木匠乐队32岁的Karen Carpenter因厌食症逝世、42岁的摇滚之王Elvis Presley心肌梗塞、23岁的Selena被友人枪杀、50岁的天皇巨星Michael Jackson及48岁的天后Whitney Houston骤逝……闻讯,都举世震惊。
他们去世时都还年轻,23-50岁,平均年龄37岁。原因呢?概括的说:高压导致高风险生活。高风险生活是指行为、周遭人事、生态环境等;压力是指来自外界焦注和艺人自我高 要求。这很常见,何况很多艺术家或多或少都是完美主义者。
酒精性爱毒品药物滥用,加上当时对此后患的认识不足,因此用它们来麻醉和提振灵魂,让放纵的饮鸩止渴变得那么自然。
以健康换取灵感,以生命换取能量,一点都不理智。但创作和登台表演,几乎完全是由感性在支配身心。
病痛与意外
回看中文乐坛那些早逝的艺人。1993年,35岁的陈百强疑似药物中毒,之前也受抑郁症困扰,最终昏迷一年多后离世。同年,31岁的黄家驹在舞台上发生意外身亡。
1995年,42岁已在法国享受悠闲生活的邓丽君,因气喘、心肌梗塞在泰国清迈休养时去世。同年,34岁的制作人杨明煌车祸致命,他最后制作的两张专辑是王菲的经典《谜》和《天空》,当中就有脍炙人口的“我愿意”、“棋子”等歌。
1997年,31岁的张雨生因疲劳驾驶车祸身亡。前一年他才由歌手转向专注幕后,发掘并制作张惠妹的首两张专辑《姐妹》、《Bad boy》。
如果这些音乐人还在,还会为中文乐坛带来多少惊喜呢?
2003年,两巨星的陨落震撼全香港。46岁的张国荣不堪忧郁症折磨而自杀,40岁的梅艳芳强忍癌痛做华丽的最后演出后不久离世。不同病痛,影响面对死亡的态度,但都是尽了全力。他们辉煌的演艺落幕,也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
磨难中抢拍
2022年过世的31岁Nightbirde,选秀节目上演唱自己的创作是她高光时刻,那几首叫人感动落泪的作品,都是和癌症拼斗期间写下的。
印象深刻的,还有1987年还在上大学的22岁蔡蓝钦,录完唯一专辑的几周后便不敌癌症去世。“这个世界”捕捉了那虽不富庶但充满热情希望、美丽的温柔年代。
生命的磨难,也许可以是创作养分。 回溯受耳疾之苦的贝多芬,耳聋了还继续创作。听不见乐器声,也许反而能更专注,像戴上隔音耳机隔绝外界,只听见自己脑中的音符,专心地反复润饰、提炼。
贝多芬如果听觉正常,是不是更厉害?或许未必。但如果有选择,有谁真愿意以生命换一首惊世的作品,而在病痛死亡面前又不后悔的?
早逝的音乐人当中,有偶像、天才、巨星,也有瞬间划过的无名流星,都是有梦的人。他们用生命谱写乐章,命运却在他们人生早早画上休止符,不只抢拍,还提早了好多个小节。
为那些给了我们感动和启发的歌,还有感谢先行离去的他们来过这世界一趟。
/
陈佳明,新加坡著名音乐人,制作兼词曲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