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罗刹海市”热翻天,神曲红遍全球。咦!什么是神曲?热门好听的歌曲?不一定是。这里头还讲到包容。
Text 陈佳明
Featured & Hero Image by Kenny Eliason/Unsplash
《神曲》是十四世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诗,内容描述在天堂地狱的一趟游走,公认为是史诗级作品。
可是今天如果说到神曲,说的应该是当下的“抖音神曲”,而不是七百多年前的那首诗。
《神曲》用了约13年来完成,而抖音神曲从开始写歌到在平台上发表,一般可以在一天之内搞定。一首是诗,一首是歌,这样比较,当然未尽恰当。如果拿同是音乐的(抖音)神曲和华流(华语流行音乐)相比,概念就比较清楚了。
神曲生态
华流鼎盛时代的重镇台湾,每个月有几十张专辑诞生。一张专辑用约三个月到一年完成;一首歌从词曲编录混音后制,还没发表,最快也要约一周,所需的生产时间是神曲的近40倍。这速度与科技发展没太大关联,主要是因为生产理念的差异。
台湾早期的歌,中国大陆还称之为靡靡之音。有趣的是,今天的神曲几乎都来自中国。
神曲存在于各种串流平台,这些平台很具包容性,内容数之不尽:从极口语到艰深难懂,有的让人感觉故弄玄虚是来乱的,有的让人莞尔,有的深刻。
由于创作动机和手法不一样,深刻作品并不多见。普遍上,素质也有可提升的空间,但创作人和生产公司似乎都觉得没这必要。
神曲大多数都有着华流的外貌,钻研吸收甚至抄袭了华流或上一首爆红神曲的精髓,再企图去写另一首神曲。洗脑、 抓耳、魔性旋律,是他们所要的,伴随的也常是“没创意、没素质、抄袭”等贬义形容。
其实被归类于神曲名单中的,还真有不少佳作,中国事实上还是有很多杰出音乐人和作品。
今年7月就出现一首引热议的“罗刹海市”,是刀郎用好几年制作的专辑里其中一首歌,由于高点击率而被揽进神曲名单。除了歌手实力,作品也很有质感:借用聊斋故事和大量修饰手法的运用,添加了歌的文学性和关注度。也可能因为贴近时局,每位听众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刀郎的作品与实力,约十年前曾被几位内地大腕艺人否定。肯定刀郎魅力的大师和巨星,却有港台的罗大佑和谭咏麟。审美是主观的,但可以或多或少包容些吧?
听众和使用者
从前音乐人写歌,多少带着自省,甚至背着“提升听众审美、唤醒意识”的义务; 而神曲的制造,业内的就直接说:怎么贴近老百姓的审美就怎么做。
至于行销这部分,从前是在制作专辑事先做好企划;现在的神曲,有不少是在推出后,以带动风向来获取流量。
1970年代的台湾华语乐坛已有很深刻的作品,但也只有几股清流。1970年代末是个重要转捩点,校园民歌是第一道曙光,也为之后的流行音乐注入文艺气息和深度,至今还仍是许多创作人的自我要求和目标。
好几年前,针对当下音乐环境,李宗盛不客气地说:你不断喂听众猪食,他们就会变成猪。
听神曲的听众,是非常能包容的一大群。但包容的另一面,是不是意味审美标准有低落危机?除了被喂食,其实听众也可以自主选择。
包容,也应该有些守则,例如让幼童唱超龄的歌,就实属不恰当。
听见幼儿园老师教唱:“我押上了性命做赌注,曾和魔鬼跳过舞,早已看透那些套路,留一点真就足够了。喝过最烈的酒,泡到过最高傲的妞,随性得像个浪 子,认真得像个傻子……”我差点破口而出的,应该会比那些节目导师说得难听。
音乐人
从前不同音乐类型的支持者或音乐人,虽不至于对立,但还是难见包容。夸张一点的想像,有点“古典看轻流行、爵士难忍乡村、摇滚不容电音、饶舌怀疑蓝调、重金属瞧不起轻音乐”的意味。
今天有人积极分享新神曲,也有人嫌弃其素质;有音乐人感慨说华流已死,也有要重振旗鼓的一群人。
周杰伦说华流最屌 ,但同时也和许多线上歌手一样,在演唱会和音乐节目上唱神曲。庆幸的是,这些音乐人的创作并没有妥协的迹象。他们展现了包容,更像是衔接神曲和华流的桥梁。
不同音乐类型的翘楚的合作,也蛮常见。对音乐人而言,包容是有益的。
饮食多元化,营养均衡。文化上的养分吸收,也理应如此。尊重差异,吸收好的但不染恶习,包容才有意义。
受欢迎的,不意味着一定是好歌, 重要的是别失去了自己独有的听感和审美。毕竟许多等待被发现的珍品,还有时间挑剔出来的经典,才不该被喜欢听歌的人错过了。
各平台提供无尽的音乐类型,供选择。音乐人别被听众的包容惯坏,而让作品素质妥协。听众和使用者也须会判断, 别让流量荒废了自身的审美。
/
陈佳明,新加坡著名音乐人,制作兼词曲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