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赛的过程,可以造福自己。遇到真正的对手,有比“嫉妒”更好的对待。
TEXT 黄方玲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篮球赛最有看头的就是,两位传奇人物艾尔文约翰逊Earvin “Magic” Johnson、拉里伯德Larry Bird之间的龙争虎斗。
那十年,约翰逊带领西岸洛杉矶湖人队,伯德率领东岸波士顿凯尔特人队。这两个人的名字,同样家喻户晓,每一次的碰头角逐,充满激烈活力,掀起一股篮球狂热。
约翰逊坦言:“每当拿到新赛程时,我会马上圈起和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那两场比赛。其余80场,不重要。”
至于伯德,每天早上睡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约翰逊的篮球赛分数。
他们是彼此的竞争目标。1986年,两人同时成了运动鞋品牌Converse匡威的代言人。匡威也发布一系列以他俩为主题的鞋款,甚至还将这两个竞争对手凑在一起拍广告,利用他们最受关注的“斗争”来推销产品。拍摄广告的过程,两个篮球巨星不但没有摆架子,反而还看起来关系友好。
1987年总决赛那场交手,伯德战败后虽然失落,但毫不吝啬地赞扬约翰逊,是他所见过最优秀的篮球员。“球”逢敌手,何尝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美国有句俗语,将唾手可得的成功,比喻成夺走婴儿手中的糖果(liketakingcandyfromababy)。没有挑战性的胜利,不值 一提。
成为朋友后,他们以对方的胜利来衡量自己,激励自己—— 努力超越对方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
从相互争斗到一起奋斗,从水火不容到惺惺相惜,最终约翰逊和伯德在1992年为美国绰号“梦之队”赢得奥运会篮球金牌后,一同退役。
劲敌 战友
没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又如何争斗呢?这让我想起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个Matisse Picasso展览。
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主要代表非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莫 属。他们杰出的成就无人不晓,大量作品被教科书和博物馆重用 无数次了。
毕加索25岁时,初次在巴黎结识马蒂斯,当时后者已颇有名望。毕加索意识到,若要得到认可,他必须将马蒂斯锁定为追逐与奋斗的目标,在创作上打败马蒂斯。
两年后,当马蒂斯看到毕加索风格独特又新奇的作品,他惊叹和承认,毕加索已经开始成为一股有威胁性的力量。接下来漫长的40年,两人互相视为劲敌,不断努力迎头赶上对方。
在创作和性格上,马蒂斯和毕加索有很大的不同。明争暗斗中,比较年轻的毕加索曾公开讥讽马蒂斯像一名少妇,马蒂斯也曾无礼地形容毕加索为一名癫痫病人;私底下,他们却互相欣赏。
“只有毕加索有资格批评我。”马蒂斯老年时曾说过。“我们必须多聊聊,否则当中一个没了,有些话,另一个将无法向任何 人说。”
马蒂斯去世后,被公认是工作狂的毕加索,失落消沉,无法创作。当他恢复过来,第一个作品流露对马蒂斯的致敬与思念。
从Matisse Picasso展览中,我看到马蒂斯在色彩上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也在形体上影响了马蒂斯。展览并非要展现两个艺术家最杰出的作品,而是利用作品做对比,来显示他们的共同点和区别,反映他们半世纪的互相影响。
活着 榜样
朋友和敌人是两个体系吗?争斗之心是否可以催促你更勤勉奋勇?是不是有一个真正的对手,明确的超越目标,才能启发昂扬的斗志?
中国文学家鲁迅声言“活着”的三大原因:为自己活着,为爱我者活着,为敌人活着。
或许,挑战者的出现,能鞭策你突破极限,更肯定自己在这世界上的位置。与其嫉妒,不如将羡慕转化为动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别人的长处视为学习的榜样,告诫自己还须努力,做得更好。
不停地争斗,也是一种活法。
走到最顶尖的人,朋友极少,孤独难免。前往巅峰时,即使有对手,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倘若在争斗中建立起友谊,敌人成为战友,难能可贵。
/
黄方玲,新加坡人。在美国修读博士学位时,于宇航局NASA担任研究学 者。如今长期居住纽约,全职从事陶艺创作。
原文取自11月份《品》的第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