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个年代又一个年代,人已不在,歌还在。老歌才是最好听的?老歌总是能感动你?

Text 陈佳明

近年来,朋友们常会分享一些老歌,有些是原版重温,但较多是非原唱歌手的重新演绎。

也常听朋友说:“老歌总是能感动我”、“还是老歌好听”、“这世代写不出这样的好歌”……

事实可能如此:即使当代最优秀的作者,也未必能巨细靡遗地把过去写好。而且主观上,偏爱某个年代或某类型音乐, 是自然的事。

但如果可以更确切,应该是指:有很多或某一首老歌特别能触动他,而不是指所有的老歌。再说,有更多以前的歌已销声匿迹了,连变老的机会都没有。

所谓幸存者误差,就这意思:现在还流传或已成经典的,或只是网上还能找到的,都是经过时间或某种力量淘汰后的幸存歌曲;那些战亡的早被遗忘,忘了放进数据里,所以才会得出“老歌才是最好” 的结论。

 事实上还有许多好歌,未必有幸成为经典,连等待被挖掘的机会也不存在。

遗失的

曾经就有过这经验,为了找一些印象深刻听过的歌,但寻遍网上和二手黑胶店找都找不到,和朋友跟音乐人聊起也没人有印象。因为那些歌不曾流行过,算被淘汰了,但于我别具意义。幸好多年后还找到几首,要不然还真怀疑只是些梦过的歌。

现今的歌,可说是幸运多了。巨大市场、网络普及、专业器材大众化、音乐素养普遍提高,在各式各样的平台上,除了有条件好听耐听的老歌常被翻唱——重新 诠释,展现巧思和创意的同时,也涌现了 大量创作。

网络歌曲更不计其数,音乐类型和 题材百花齐放。红起来(有流量)的也不 少。有不少出色的作品和创作人,让人赞 叹,但比例还算是小的。当中又有多少能 成为未来的老歌,只有等时间揭晓。

喜欢一首新歌或老歌,原因不外几个:歌里有自己的心情、经历体验、回忆向往;有未必关己,但好听的故事;有原存在于内心,但现实中已消失的美好;单纯地喜欢它的优美旋律或节奏……即使不曾处在同个时空、不是我们年代的歌。

老歌多了些优势。有些即使在它流行的当下,并没喜欢它,但若干年后再听到时,就勾起当年周围或身上发生的事。

因为:那首歌封存了当时的场景和你的内心活动,与它相遇时就开启了记忆,触动你。

那首歌当年悄悄在体内或脑里植下基因,可以确定的是,歌里有你的过去,有你生命中的某部分。

创作的听歌人会喜欢老歌,创作人同样也会喜欢老作品。

和创作营同学们分享过的例子:英国女诗人Christina Rossetti写于1848年的诗,80年后徐志摩把它翻译成中文,接着又46年后(即1974年)罗大佑把它谱成了歌。这首歌横跨126年的诞生过程,虽简简单单以“歌”为名,至今却仍深深感动许多人。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更隔了近千年,像感召了梁弘志谱成脍炙人口的作品。

质变的也会有些惊喜的质变。 一首在1950年代电影里葛兰和同谋分赃时唱的“恭喜发财”,还有现实中陈歌辛为欢庆抗战结束而写的“恭喜恭喜”,因机缘巧合和时间美化,竟然成了家喻户晓贺年歌。

即使没期望成为经典,最终也流传下 来了,必定有些值得回味的元素。新歌也只有在不被潮流淹没的情况下,不死,才有机会变老,才有可能长青。

如果人的品质特性也能像歌一样,让时光去芜存菁,多好。

 

陈佳明,新加坡著名音乐人,制作兼词曲创作。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