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钱人的孩子,叫富二代,但未必富二代都是小开。怎么说?不屑于跟有钱人为伍,错了。怎么说?小开的委屈:还不是靠爸?怎么说?
TEXT 梁东屏
华人世界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有颇深的轻商观念。
所谓“士、农、工、商”的排列,或者世所熟悉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都说明了读书出仕才是受鼓励的人生规划,商贾的社会地位还排在农夫、工人之后。
当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前述排列早已不合时潮,工人辛苦流汗出卖劳力,已经转而为社会底层。农人同样靠劳力(甚至靠天)吃饭,比工人的景况好不到哪里去。农村长期以来欠缺劳力,就是因为新一代的人向往都市,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像父母辈一样,待在农村辛苦一辈子。
农村子弟在都会就业,服务对象多为过去社会地位排在他们后面的商人。所谓风水十年轮流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赚大钱的商人已成为人人称羡的对象。
这种观念的逐渐改变,其实也只是过去大约三四十年间的事。
想错了
小时候住在军眷村,村里的叔叔伯伯都是海军军官,许多是当年大学读了一半,遇到国难而转投军旅的读书人,生活多半拮据,但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得到一个教诲:不要趋炎附势。有钱有什么了不起?有了这样的想法,甚至会觉得有钱是种罪恶。
我的父亲有段时间曾经担任海军——军区后勤处长。那是个‘肥缺’。倒不是因为薪水高,而是因为后勤处负责采购,是厂商争相巴结的对象。
我记得有次厂商到家里拜访,带了一盒饼干伴手礼。这在当时是极为普通的礼数,家里也就收下了;没想到客人走后,打开礼盒竟是满满的钞票。
父亲大惊失色,立刻盖起盒子追出去奉还。回来之后还不忘机会教育,告诉我们不可贪财,败坏门风。
所以,我们自小都不屑于与有钱人为伍,长大以后也颇自命清高,看不起有钱人。
结果,奋斗一生之后,还真发现那是个错误观念,因为有钱并不是罪恶,相反的,没钱却很容易处处窒碍。
要成为有钱人,固然有白手起家的例子,但多数时候,是靠机运或他人拉拔。
换句话说,你要变成有钱人,处身于有钱人的圈子内,恐怕比自己孤立无援奋斗更有机会。这是现实问题,也有很多例子,无关人格高贱。
有差别
说到有钱人,“小开”这个词倒是贬意居多。一般人总是认为,有钱人家的孩子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无须奋斗就可拥有事业、产业;把这类人称做小开,多半有点看不起的意思,以致社会对白手起家者多有赞誉。至于有出息的小开,得到的是酸溜溜的“还不是靠他爸”。
不过,这也是个人命运。你就是没命没运生在那样的家庭,怨来怨去,也成不了小开。
再说,小开也不尽是吃味者所希望的不成材之辈。其实,出身贫穷却不成材者并不在少数,只不过他们的不成材被认作是理所当然。换成是小开不成材,那就是新闻了,大家幸灾乐祸看热闹,也势必给小开贴上“败家子”标签。
这点,对小开未尽公平。贫穷子弟无家可败,就算是败了,也无人在意。小开一败,骂名踵至,绝不少落井下石者,立刻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冤枉不冤枉?
富二代
提到小开,浮上很多人脑际的,恐怕是民国初年电影中,上海十里洋场上油头粉面,无所事事手上提个鸟笼之辈。
“小开”之词,还真起自上海。旧时的十里洋场,上海人称老板的公子为小开,指有老子或家族做靠山,他们没开创事业但能继承事业,故称小开……
小开,指的是生意人的第二代,与现时所称的“富二代”有所差别。所谓富二代,泛指有钱人的第二代,包含小开在内;因此小开必然是富二代,而富二代却不见得是小开。
很多富二代,继承的只是财富,而不必然是事业。这里面的吊诡之处在于,小开固然如富二代继承了财富,但同时也继承了事业,所以必须兢兢业业承担事业不致败亡的责任。
小开比一般人的起点高,成功的机会自然也较高;但他们多半因父母心疼(不舍得让孩子吃苦),往往在很短时间里就跃居高位,少了基层历练。再者,小开所继承的事业,多半已有相当规模,如果自身经验不足或用人不当,就不见得能顺利开展。
从这个观点来说,小开还真不好当。
梁东屏,资深新闻媒体人,著作多本,曾任台湾媒体驻东南亚特派员,访过不少国家领袖。
原文刊登于《品 Prestige》2016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