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教了,学生比老师、导师、恩师……更厉害了。授教了,被超越的为师感受是怎样的呢?
Text 晓澄
Images RAWPIXEL
星光灿烂,似乎很难和为人师者连结得上,但是再想想,有多少明星是经由老师孕育,而灿烂夺目的?
学生一旦成为某领域的一颗耀眼星星,跃上媒体版面时有所闻,成了学校的光荣。看在曾经教过这些星星的老师们眼里,心情会是怎样的?深感欣慰,或被弟子超越而不舒服?
沉默的大多数心若止水,秉持初衷淡泊名利,恪守传统礼教,有教无类,倾囊相授,面对学生的成就,与有荣焉,他们的成功不必在我,献上诚挚的祝福即可。
兼任学校行政工作的老师,会抓紧机会,找个名目请来星星联办活动,最好是能募得大笔捐款,用途广泛。
无事不抱怨的老师,或会发发牢骚,自己的薪水、地位等等结果输给学生,觉得自己走错行了。这类人早已偏离自己的初衷,无法客观看待他人的成就。
真难为
身处二十一世纪,师生关系似乎不再有尊卑之分,反倒像是一种商业行为。
要满足投资报酬率,克尽职责的老师,最怕遇到不用心的学生。也曾目睹付 大把学费的EMBA学员,拒绝无料无趣的老师继续授课;课程总监非但不能以尊师重道晓以大义,反而是当机立断换强将上场,以息众怒。
现代的老师难为,除了要不断充实自己,还要绞尽脑汁设计教材内容影音和图片。疫情期间,老师上网课,甚至敦促自己以网红主播的表现为目标。
有一些课程,加入学生的社交媒体群组是必要的,还不能已读不回,因为即时的互动反馈,能提升学生的满意度。
说到学期终学生给老师的评分,对老师面临升迁评鉴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留一手的老师,不但误了学生,也可能会误了自己的前途。
施与受
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传承,通常来自真正的好老师。
有人问我: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如果纯以金钱衡量,已是蓝得发紫了;但以本质而言,我自傲的是继续传递恩师们的光辉。
师生的缘份很微妙,不见得关键在于知识,有时反而是老师的生活风格和态度,启发了学生。
我相信,师生关系能转变成朋友关系,“良师益友教学相长”的情境巧妙地展开了,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但是,真只有良师才能成就学生吗?切身经验:中二英文单字默写比赛,一位老师无端污蔑夺冠的我作弊;留学美国,研一时的科研口头报告,一位老师在我表现很差的当下发出怪声……
不愿再被污蔑,不愿再听怪声,居然成为我不小的额外动力,发奋图强。我愿登门感谢这两位老师,只怕他们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
学海无涯,从小学到大学研究所,一路都有薪火的传承,而造就一个人成就的薪火,那施与受的缘份随时都可能发生。当学生将累积的薪火发扬成星光,也不必在我。
没我的教诲,就不会有闪亮的他 —— 自己下这样的结论,有何意思?要学生自觉你对他有多重要,才叫人折服。
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点亮自己,照耀别人;星月交辉时,就算只是被当成众星拱月中的一点星光,于愿足矣。
/
晓澄,被归类为象牙塔中的人,但对吃喝玩乐时尚商机,他其实很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