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一则漫画:30年前的妈妈,必须去外面草地扯着玩球孩子的耳朵回家;30年后的妈妈,必须从家里扯着紧抓手机孩子的耳朵出外面草地玩。
读到两则冷笑话:以前的人是在家里吃饭,在屋外茅坑方便;现在的人是在外面吃饭,然后回到家里方便。
以前是开着一架电视,全家人在厅里看着谈着抢着转台;现在电视一样开着,全家人在厅里却都静静看着手机,时而傻傻地挂上一丝笑容,像个白痴。
以前我们放的是风筝,仰天察看风向,风筝回不回得来还须经过一番天上线头与地上线尾的天人搏弈。
今天的年轻人放无人机,低头看掌上屏幕遥控并鸟瞰全景,还可以将一路上所见录下后瞬间放送到全世界与人分享。
你跟年轻一代说,财富是靠省吃俭用储蓄堆积,今天住的屋子就是存钱几十 年买下来的。
他说既然屋子有了,他的钱就拿去做其他用途,有多就供好一点的车子,一 年出几趟国玩玩。
今天年轻人的知识是信手拈来的渊博,点击几下就有了;加上ChatGPT的推波助澜,他们不会觉得学问是要付出额外时间和金钱方可获得,他们自觉是无所不知的新一代。
他们觉得报纸报道的都是旧闻。能用这么多种手机程序传送文字与传达语音讯息,哪里还须要讲电话和见面交流?
每天早上一按手机群发送出的早安问候,已经是一种很活跃的社交。谁说我没有朋友,没有参与社团组织?我可是好友满天下,交流多样化。
今天的乐龄在孩子身上看不到自己年轻时候风里雨里追逐理想的劲头,却得尽全力追上孩子的背后。没敢埋怨有些复杂的手机程序欺负老人,只得夜里在床上埋头暗练 —— 比如怎样用手机点餐。
年轻人早上醒来,上班途中埋头看手机,去到公司跟几个同事点几个头后便双眼注视桌上电脑,时不时瞄向手机几 眼。下班时间如果没有聚会,便重复上班时的动作回家。
回到家,家人已经点外卖吃饱。一 家人一起快乐吃晚饭的天伦,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有心人都在等待。
现今年轻的父母,可以预见自己孩子的未来,不过是更智能的家居设备,更多安全舒适的公交设施,更智慧的生活起居供应,还有各种更先进的生活机能。
既然孩子的未来已来,老人还在,年轻父母还有空间与时间去选择/保留/传承那些可能自己小时候经验过,觉得很有温度、较有人性化、值得维持的生活小节或大义,以免生活逐渐趋向更极致的电子化,那些意义与价值更快速地消失。
比如全家嘻哈欢聚的团圆饭,比如思念与祭拜先人的清明节,比如与左邻右舍的互动,比如与邻近商店还有市场的礼 尚往来……这些有人味和有人气的交流, 总比每天过着机械性手机生活,同时带着木讷与冷冰冰的脸孔及心情感到幸福。
我们的下一代,如果可以将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当成生活助手与工具,保留更多以往温馨的交流习惯并进行到底,总觉得这样才比较像过着人的生活。
/
郑钦亮,从武侠小说学写文章,担任报界总编辑至退休,目前是时事专栏名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