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十个不退烧的经典包,跟着时代的脚步蜕变,越变越有趣。
TEXT 池存健
CHANEL 11.12

1955年2月,Chanel创办人Gabrielle Chanel香奈儿女士设计了第一个包款,并以此包诞生的月份和年份命名——2.55。
该包款采用矩形包身及翻盖设计,搭配扁平的金属链肩带,让女人带着包包还可以双手插口袋,举手投足更帅气。
小羊皮的包身外部,以菱格纹缝线装饰,这是香奈儿女士从马术运动马夫所穿 的绗缝外套取得的灵感,也成了经典设计元素之一。锁扣所使用的长方形转扣,在当时也是一大创举。
1980年代初,Karl Lagerfeld生前打造11.12,保留了2.55矩形包身、菱格纹和翻盖设计,再添入新创意,例如皮革穿过了链带环,打造华丽感。另一个改变在于环扣上的双C标志,只要转动标志中央环扣,就能打开包包。
近几年在现任艺术总监Virginie Viard主理的成衣系列中,更可看见平织、毛呢、丝绒、丹宁、丝绸、漆革、金属皮革面料等诠释的这两个经典包款,足见其可塑性极高。
秋冬2021,她以刺绣丝缎、亮片、金色调金属,再度重新打造11.12,很闪亮醒目,适合背着去参加派对。
HERMÈS BIRKIN

1983年,与法国女星Jane Birkin在飞机上偶遇,Hermès创意总监Jean-Louis Dumas 问使用草编手提包的Jane Birkin“为何不买更好的包包”。她回答:“因为市面上的包款都太结构化,不符合我的品味。”当下,他便设计出Birkin柏金包。
柏金包自推出至今,款式和功能几乎没大变化。只不过,因为制作Birkin需要的材料稀缺,品质严谨控制,造成产量稀少。尤其特殊材质和特殊色彩(难染成的色彩)包款,更需长时间等待。拍卖行佳士得在2020年,曾为罕见雾面白色喜马拉雅尼罗鳄鱼皮30公分的铂金包估 价,80,000至100,000美元。
秋冬2021推出的3 en 1 Birkin,用了 Barénia Faubourg小牛皮、Barénia小牛皮与H帆布制作,以拼图方式重新演绎三合一型的柏金包。
原本的包袋掀盖后,被拆成一个提包、一个由帆布和经典皮革拼接的手拿包;将两个包组合在一起后,又能变身为经典柏金包,非常有趣。
FENDI PEEKABOO

2009年,Fendi推出Peekaboo,名字灵感来自“躲猫猫”游戏。
外形端庄典雅,打开扣环,却会看到内层的俏皮设计,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小怪兽的眼睛,宛如一只躲在包里的小猫探出头来。
包身开口处虽有类似梯形设计,但整体算是方正、硬挺;采用单柄手把设计,突出女强人的自信和优雅。
这包火红超过十年了,原因之一是,品牌不断让它保持新鲜感。
比如,添加新版创思,推出缀有可爱吊饰和Strap You背带装点包身;不同大小尺寸、颜色,以及采用各种皮革,也增加其可塑性。
春夏2021,Peekaboo ISeeU East- West以镂空刺绣点缀帆布或皮革包身,Peekaboo Mini以皮革编织法制成。
然而,秋冬2021推出的Peekaboo ISeeU Stretch,以从来没出现的比例登场,包身更细长精致,也加了金属缝线细节,感觉新颖时尚。
如果你喜欢珍稀材质,蜥蜴皮革的 Peekaboo Stretch值得留意,是贵气风格的选项。
GUCCI BAMBOO

多亏Gucci第二代继承人Aldo Gucci,于1947年从伦敦带回一款竹子手袋,启发他创造此附有竹节手柄的Gucci Bamboo 包款。
事实上,竹节手柄的工序复杂,得先经过火烤,以手工弯折后,再利用定型工具放置一段时间,最后阶段以天然漆料上色才算完成。由于竹节手柄必须手工制作,因此每个Bamboo手提袋独一无二。
时至今日,佛罗伦萨的Gucci工匠依旧按照七十多年前的严格制作方式生产此包款。自Alessandro Michele上任创意总监以来,竹节不仅出现在Bamboo包款上,也被使用在Dionysus、Diana包款上,上述三种包款更提倡男女皆适用。
今年推出的Gucci Aria时尚系列中,少不了经典的Bamboo手提袋,竹节手柄被漆上黑漆,看起来更酷。
BALENCIAGA NEO CLASSIC

2000年,Balenciaga时任创意总监 Nicolas Ghesquière(目前为LV女装创意总监)设计了包身没有品牌标志,以羊皮作为材质,再钉上12颗扣钉,散发中性气质的Motorcycle机车包。
取名机车包,因为包外有个独特拉链,拉链处别上长长的皮革条,骑机车的时候,可以单手拉开拉链取物。
为了庆祝机车包推出20周年,创意总监Demna Gvasalia将之改名为Neo Classic机车包。
新版Neo Classic机车包,将尺寸分为Super Nano、Nano、Mini、Small、 Medium,还有最大的Large,选择繁多。
重新调整包身比例后,Neo Classic 拥有建筑廓形的包缘,和旧版最大的不同是,采用鳄鱼压纹和小牛皮制成,更加硬挺、帅气。
在此一提,Neo Classic Super Nano 归类为现代最流行的超迷你包款,估计能吸引讲求“装饰性大于用途”的新粉丝, 包包的外观不能马虎。
LOUIS VUITTON PETITE MALLE

2014年,创意总监Nicolas Ghesquière 首次推出Petite Malle(法文Malle为旅行箱)。熟悉LouisVuitton(LV)这个品牌的时尚迷一定知道,这品牌以制作旅行箱起家,Nicolas Ghesquière从法国银行家兼慈善家Albert Kahn在1929年特别定制的专属行李箱取经,以新思维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小包款,配以可拆式和可调节式皮革肩带。
Petite Malle包身的制作细节,有很多用心之处,比如坚持百多道制箱工序,使用Épi皮革、采用菱格交叉线条、手工制作五金零件。
秋冬2021,LV和意大利Fornasetti设计工作室合作推出配饰胶囊系列,艺术家Piero Fornasetti的手绘古典肖像,通过高科技热成像、激光打印等工艺装饰在包包 上。如此一来,古典艺术和现代包款撞击出新火花。
BOTTEGA VENETA THE POUCH

春夏2019,Bottega Veneta新任创意总监 Daniel Lee设计的The Pouch一推出,就在网路上引起轰动。利用皮革垂褶,将硬质锁扣包裹在其中,丰盈的包型,还为其赢得“云朵包”美名。
其实,The Pouch包身也让人联想到 品牌The Lauren 1980手拿包,演员Lauren Hutton在1980年的电影《American Gigolo》中曾拿过此包款。
面世以来,The Pouch做过不少尝 试,比如Intrecciato编织小牛皮款、滑面小牛皮款、以Cocco Souple工艺制作的鳄鱼皮款、加上金属肩带链的Chain Pouch 款,甚至可吊挂在胸前的迷你Pouch款, 都相当受欢迎。在名为Salon 02的秋冬 2021系列中,Chain Pouch将以毛茸茸的姿态出现,看起来好温暖,会忍不住双手 一直摸包包。
DIOR LADY DIOR

一开始,此包款并不叫Lady Dior。 1994年,Christian Dior工坊制作出 Chouchou手提包,法文的意思即是“宝贝”。当时的法国总统夫人Bernadette Chirac将Chouchou赠予戴安娜王妃。戴安娜王妃是当时的时尚指标人物,她喜欢Chouchou,经常提着它亮相,Chouchou 也跟着热卖起来。Dior在经过戴安娜王妃的同意后,才正式把Chouchou改名为 Lady Dior。
此包款的外部,以Cannage藤格纹缝制,灵感取自Dior时装秀上的Napoleon III 椅子。除了每季推出不同款式的Lady Dior,品牌更在2011年启动Lady Dior As Seen By计划,邀请各界艺术家重新诠释此包,推出“Dior Lady Art”限量版本。
Lady Dior至今依然是Dior主打包款 之一,每季也让不同颜色上阵。但在秋冬 2021系列中,惊喜看到小型Lady Dior, 灰色小牛皮搭绸缎包身缀满珠子,金属 D.I.O.R吊饰字母则缀上水晶,展现巧思和工艺。
VALENTINO GARAVANI ROCKSTUD

2010年的Valentino,共有两位创意总监——Pierpaolo Piccioli和Maria Grazia Chiuri(目前为Dior女装创意总监), 他们把象征叛逆的铆钉元素,融入Valentino的华美世界里,打造出一系列包款和鞋子,颠覆了大家对品牌的印象,也成功让Rockstud系列产品变成品牌明星时尚品。
然而,Rockstud一直在变身,近年来深受欢迎的款式有Rockstud Spike,矩形设计,包身表面采用绗缝技术,再以铆钉装点,优雅之中带点庞克精神。
秋冬2021,Rockstud Alcove以箱型设计亮相,方形包身饰有铆钉,备有黑色皮革、象牙白皮革款供选择。
BURBERRY POCKET

Burberry的创意总监Riccardo Tisci,从 1980年Michelle Shopper包款中取得灵感,以帆布压缝皮革面料制成了Pocket包包,于秋冬2019首次推出。
包身正面有个口袋,印有品牌名字标志、圆形标志图形或经典Horseferry印花,具有超高辨识度。
外型长得像公事包、书包,这仿佛是从来没在市面上出现过的包款特点;加上价格亲民,Pocket迅速崛起。
四四方方的Pocket,如今已演变成 Soft Pocket Tote,以意大利鞣制皮革制造,容量大,也具备多个口袋,方便收纳日常使用的必需品。
包包看起来更有女人味了,应该会赢得不少女生芳心。
原文刊于2021年10月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