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钻研出更好的镶嵌法,不仅能抓好宝石,还把人心也牢牢抓住?探索个中奥秘。
Text RACHAEL SOH
挑珠宝,一般上离不开讨论宝石的克拉数、净度、颜色、切工、出产地等。但任凭宝石再耀眼、稀有,没有遇上对的镶嵌法,就无法最大程度显现出每一颗宝石的美。
无论是用做日常佩戴或是收藏用途,宝石镶嵌法都是一门值得学习的功课。
只要是醉心于珠宝、喜欢佩戴首饰,就不可能不在意宝石的镶嵌法。以下列举三个现实生活中佩戴珠宝时会遇到的状况,助你购买首饰时更容易选得心头好。
第一:佩戴戒指、手链时,珠宝会常钩到发丝,或是钩破带有蕾丝、薄纱缀饰的服装。
第二:常会不小心碰撞到珠宝,导致宝石破损或掉落。
第三:珠宝上的宝石,看起来不如其他参数(宝石种类、克拉数、净度等)相同的宝石来得闪亮、耀眼。
颤动的闪光
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珠宝品牌Cartier卡地亚,推出过无数让人惊艳的珠宝佳作。当然,每一件珠宝普遍上都会采用多种镶嵌技巧,以展现每一颗宝石卓越的风采。而往往,珠宝作品中的其中一种镶嵌法,正是让作品独树一格的诀窍。
这里以Beautes Du Monde高级珠宝系列中的其中一条项链Nouchali为例,谈Cartier鲜少采用的镶嵌法Trembling Setting(颤动式镶嵌)。
在十九世纪末,Cartier采用En Tremblant(法文,颤动式镶嵌之意),让钻石能立于底部镶座之上,可小幅度移动,但未公开关于颤动式镶嵌的过多技术细节。
这种镶嵌法的特色在于,只要稍微移动珠宝,宝石看起来就像在颤动,格外闪闪动人。
该品牌亦曾经在Ballon Bleu Serti Vibrant表盘上采用这项镶嵌法。趋近看摇晃的表面,可见整齐排列的一颗颗钻石宛如悬浮在隐形底座之上微微震动,煞是有趣。
题外话,Nouchali项链的设计灵感来自漂浮于水面的睡莲。珠宝的花瓣以钻石打造,尾端带有缟玛瑙缀饰,让花瓣看起来仿佛带有阴影。为仿造睡莲的模样,每朵花瓣的角度都经过精心设计,略带倾斜(并非平铺),让整体珠宝结构更具立体感。有赖于高超的颤动式镶嵌,佩戴这条项链时,可随身体的摆动,看见钻石花瓣微微颤动。搭配半透明的蓝玉髓串珠,看起来宛如花朵上的水珠滑落,栩栩如生。
交织的光彩
Harry Winston先生认为,引导珠宝的设计方向,应该是宝石,而非用以镶嵌宝石的金属。他也相信只有这么做,才能让每一颗宝石焕发出最夺目的光彩。
在1940年代的一个冬日,Harry Winston先生被庄园里的冬青叶花环上挂着的晶莹霜花吸引,继而激发了他创作出Winston Cluster(锦簇镶嵌法),用在其创办的同名品牌Harry Winston海瑞温斯顿珠宝上。
不同切工(特别是水滴形、榄尖形、马眼形等)的宝石,经过交错和看似不规则的排列法,组合出带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这也使得从任何角度观赏珠宝,都能看见宝石折射出的光泽。
隐形的魔法
为了能让宝石从各个角度呈现最佳美态,将抓住宝石的金属底座或镶爪藏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于是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设计了其最为人熟知的Mystery Set(隐秘式镶嵌法)。
二十世纪初,品牌创办人Louis Arpel研发了此镶嵌法,并在1933年取得技术专利权。最大特色:不会在宝石表面看到金属镶爪,甚至是任何金属组件。特别适合用于呈现采用大量高硬度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等)的珠宝作品。
它是一项复杂的珠宝工艺,对所选用的宝石要求亦高。经过筛选后,色泽一致的宝石在进行镶嵌前,还必须经过多一道工序,在宝石底部刻出细细的凹槽,再划入珠宝底座的镶轨进行排列,加以固定。单是这切割工程,据说就需耗上八个小时。
细看以隐秘式镶嵌法呈现的珠宝作品,可见排列整齐、紧密相连的方形或长方形宝石,且宝石之间不见空隙;轻轻触摸珠宝表面,也可感受到宝石表面平整流畅的线条。
经过进一步提升传统隐秘式镶嵌法,该品牌带来了两项新技术:Navette Mystery Set(榄尖形隐秘式镶嵌法)、Vitrail Mystery Set(彩绘玻璃隐秘式镶嵌法)。
榄尖形隐秘式镶嵌法,采用抛光马眼形切割宝石,排列出带有弧度的立体效果。Quatre Contes De Grimm高级珠宝系列中的Pomme De Pin白金胸针,正是采用此技术呈现松果形态。
彩绘玻璃隐秘式镶嵌法,则是将珠宝底座的两侧隐藏起来,可让宝石在视觉上显得更为通透。Quatre Contes De Grimm高级珠宝系列中的Panache Mysterieux白金胸针,采用此镶嵌法,带出各色蓝宝石深浅不一的渐变色泽。反观传统隐秘式镶嵌,仅采用单一色泽的宝石打造,难有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