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道书写蔚然成风,先是香港文学馆2020年出版了《我香港我街道》反应热烈,后来启发了台湾出版《我台北我街道》,同样深获好评。今年,本地新文潮文学社出版《我狮城我街道》,最近𨑨迌出版社的《我星国我街道》也正式面世。
Text 黄匡宁
《我星国我街道》由本地作家叶孝忠、学者诗人陈志锐、诗人周德成携手主编,邀请了32名作者、7名创意人和一名摄影师,以新加坡街道为灵感创作书写。当中包括老中青三代的创意人,除了本地人也包括对新加坡有特殊感情的外国作者。书中写的是街道和自己的故事,也是新加坡的故事。
特别要介绍这本新书,不只是因为我参与了其中一条道路的书写。第一时间拿到新书,阅读每一位作者笔下的娓娓道来,从不一样的角度游走于熟悉的街道,纸本上重新探索新加坡,乐在其中。
40位创作者一人一条街,接到邀稿时以为大家集体创作,必须统一格式,必须协调地点,原来不是。编者给予很大的灵活度,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舒服的表现方式,可以是散文、诗歌、小说,也有采访和摄影。
弹丸岛国也有很多充满了故事性的街道。当时脑子里浮现了好几条我会推荐给游客的著名街道,比如丹戎巴葛路、实龙岗路、维多利亚街。绵长的历史感与空间感,写起来都可以洋洋洒洒。几番思量后锁定阿裕尼路上段,因为我家在那里。
自己的城市只能靠自己来书写,自己的街道故事,只能自己来记录。那些名街大道,应该也有其他作者会看上吧。冷门的阿裕尼路上段正在岁月中移位变形,熟悉的街景一天天悄然消失,不想忘记的人,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记下。
拿到新书后发现,创作者都是人同此心,写下最贴近个人生活的街道。从繁华的乌节路、历史的客纳街,到郊区的樟宜路、丹娜美拉,偏远的乌鲁兀兰,甚至是新柔长堤。
目录上看到每篇文章都标上D号码,代表新加坡的邮区,从市中心的D1到最郊外的D28,可惜不是每个邮区都各有代表文章。40位作者并没有写出40条街,自由选题的形式,有好几条重复的街道。
不过,街道重复,内容却各不相同,相互对照,也成为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性。比如,何雪芬的密驼路有爷爷的袅袅药香,吴伟才的密驼律有战前的日本气息,写出了不同的年代感与生活经历,读来陌生又熟悉,遥远又亲切,而两篇文章都提到街上的皇后月饼,也是几代人的集体回忆。繁华乌节路,本地作者与外地作者有不一样的解读;短短的硕莪巷,有林方伟和毛丽妃的两篇小说;同样的牛车水,林得楠用诗歌记下疫情中的寂寥。
正如序言中说:只要你愿意听,街道就有故事想要告诉你。熟悉的寻常街巷,换一个眼光再看,总有新的发现和说不完的精彩。
可在各大书局购买,或在“我星国,我街道”facebook专填写订购表格邮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