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着“随时会被拘捕的危险”去涂鸦,我有话要说,谁管得着?我就是我,我是自己的皇帝,把心里话涂在墙上……结果,被当成艺术家。这个违背循规蹈矩的行为,怎么啦?
TEXT JOSHUA PANG


我认识涂鸦,是在艺术之都墨尔本。
约莫十年前,应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观光局邀请,我参观了墨尔本的艺术景点。在导游的带领下,逛了城中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艺廊,最后,导游把我带到一条巷子。
那条小巷叫Union Lane。七彩缤纷、自由奔放,那视觉上无比强烈的震撼,成了我感官记忆里涂鸦的初体验。
Union Lane是墨尔本市政府专门开辟的涂鸦地点之一。连接Bourke Street步行街和Little Collins街,这是一条狭长巷子,基本上是左右两个购物商城外墙之间的空间,却巧妙变成了到墨尔本市区观光的游客最热衷参观的涂鸦地点。正因为曝光率非常高,于是成了涂鸦艺术家趋之若鹜的创作区。
记得当时导游解释,别以为墨尔本的艺术气息仅仅洋溢在规模宏大的美术馆里,这些小巷与墙角的涂鸦,其实也是艺术的表现。涂鸦,或许在许多人眼里是一种破坏公物的行为,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对墨尔本市民来说,那些凌乱而绚烂的涂鸦作品,是迸发于民间的灵感激荡,是与那些被官方供奉在展示厅中的画作分庭抗礼的艺术,亦是这座城市灵魂赤裸裸的一面。
身份神秘 超然自我
在这一趟涂鸦初体验中,我对涂鸦有了更深一层认识,了解到涂鸦的方式多元,主要是以喷绘的形式创作,可以是涂鸦画作
(graffiti drawing),也可以是文字标语(graffiti writing),或签名式涂鸦(tagging),还可以是模板喷画(stencil drawing),用硬纸板剪出镂空图案,然后以一两种颜色的涂料喷在墙上。
比如大名鼎鼎的涂鸦艺术家Banksy,就常以模板喷画的方式创作。原因很简单:方便快速,可以赶在路人或警察发现前完成作品。Banksy通常选择隐秘的地点创作,然后在他自己的网站公布,让人寻宝般按图索骥,到处寻找他的大作。
神奇的是,除了Banksy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外界对他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就连2010年《时代杂志》评选他为当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时,为了不暴露身份,Banksy硬是提交了一张自己头戴纸皮袋的照片。纸袋上仅有一双可爱的大眼和一张嘴,似在嘲笑世人对他的好奇,又有一丝不屑和自我。
当Banksy的多幅涂鸦作品,于2007年在苏富比拍卖行屡屡创下天价时,他在个人网页上放了一幅拍卖会场的画像,画中人们为了画作争相出价,旁边则有字句:I can’t believe you morons actually buy this shit.(我无法相信你们这些白痴竟然会买这种垃圾。)
这句嘲讽,倒也跟Banksy的风格一脉相承。他的涂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意味,以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发表政治理念,比如反战、反资本主义、反建制等,俨然一种以艺术方式表达的社评。
今年2月16日,伦敦伊斯林顿一个街角的墙上,出现一对男女翩翩起舞的涂鸦作品。那是英国涂鸦艺术家Bambi改编自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的涂鸦创作《谎言之城》(Lie Lie Land)。电影海报里共舞的Ryan Gosling和Emma Stone,换成了美国总统Donald Trump和英国首相Theresa May。
这幅政治意味浓厚的涂鸦,瞬间引发舆论爆点。起初有人还以为又是Banksy的大作。
擅长以人像涂鸦表达自身想法的Bambi,后来告诉媒体,她是在看到伦敦到处都张贴该电影海报后,有了创作的构思。
“一对忘我起舞的幸福伴侣,这部电影,正好在我们世界里的政治黑暗期推出。”她说。
和Banksy一样,Bambi也选择匿名创作。为何要隐匿身份?我猜想,无论Banksy或Bambi,一开始可能是基于安全考量,毕竟在公共建筑物上涂鸦是违法的行为,至于后来始终选择匿名,或许是为了保持一种超然的神秘感。
因为神秘,人们才会好奇;因为好奇,就会尾随关注。
……
全文请看2017年5月号《品 Prest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