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艺术(Public Art)的使命与价值,在于其凝聚力、表达力、说服力,甚至是抗议。倘若染上了污点,怎么办?公共艺术说了话……
TEXT 秋雁
HERO IMAGE Hadeer MJ/Unsplash
今年1月下旬,在新加坡艺术周期间,滨 海湾中央岬(The Promontory@Marina Bay)迎来了法国建筑师/艺术家Cyril Lancelin的巨型公共艺术装置《记住你的 梦想》(Remember Your Dreams)。
大约12米长/10米宽/7米高的紫色装置艺术,是Porsche保时捷在“梦想的 艺术”(The Art of Dreams)计划下的首个委约作品,去年10月份首次在法国巴黎展出,今年头第一次移师亚洲。
《记住你的梦想》是以连接扣形结构重叠而成的巨型充气装置。艺术家 Lancelin说,公众/观者的参与,是这个沉浸式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观者踏入装置,随着每一步的移动,看见每个让阳光穿入的洞口,因为不同光线、角度、阴影、环境及景色等因素交织,而形成眼里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仿佛开启了无限可能的梦想天窗。
Lancelin认为,在实体艺术体验和人际互动锐减的今天,这样的艺术体验更显得别具一格。通过作品他欲传达的信息:记住你的梦想是“一座有生命力的雕 塑”。保时捷则希望,鼓励人们在动荡的时刻持续相信自己的梦想。
装置艺术成了传播希望的媒介,由此可见公共艺术的价值 —— 代言。
趋向全球性发展
我们需要公共艺术吗?是的。而且冠疫更加巩固这个需要。
回想一下,世界一度经历锁国封城的时期,博物馆开不了门,促使我们更注意到框在博物馆、画廊等体制之外,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冠疫期间,世界各地的公共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包括涂鸦)。
《包裹凯旋门》的装置艺术,从构思到 执行长达60年。耗资1400万欧元,利用 25,000平方米的银蓝色可回收聚丙烯织 物和3000米的红色绳索完成。去年9月18 日起展出仅16天。 已故的这对夫妻档艺术家,擅长以利用可 回收布料包裹生活物件、地标式建筑物的 做法,让熟悉的景象变得陌生,从而激发 观者重启思考,反思物体的本质与历史。
从1930年代竣工之后,便一直推崇艺术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去年邀请纽约多媒体艺术家 Sanford Biggers在中心的多处公共空间展 出超过一百件作品。
拥有这栋标志性建筑的Tishman Speyer地产公司首席执行长告诉《纽约 时报》:“文化的回归,以及人们拥抱文化,是一股使我们的城市摆脱冠疫的推动力。我们的责任是加强项目,将公共艺术推向新高峰。”
同篇报导中也提及,总部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Brisbane)的Urban Art Projects——携手艺术家、策展人、政府机构制作公共艺术的公司创办人Daniel Tobin,因“目睹了各地城市和社区对公共艺术的空前需求”而下此结论:公共艺术目前的发展是全球性的。

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名言“最好的武器是坐下来交谈”命名为《最好的武器》。这个长6.5米的雕塑,由诺贝尔和平中心委约挪威建筑事务所设计。可作为长凳,设计旨在鼓励和平对话。
根据英国泰特英国美术馆(Tate Britain)的说法,公共艺术指处于公共领域的艺术;虽非绝对,但一般上是专为其所在地点委约完成、且不论地点或资金 是公共还是私人所有。最普遍的公共艺术形式,包括永久性的纪念碑、纪念馆、雕像、雕塑;也可以是短暂性质的表演、涂鸦、装置等形式。
此外,公共艺术常用做政治工具,如苏联的宣传海报和雕像、北爱尔兰Ulster Unionists绘制的壁画。1980年代纽约地铁的涂鸦,则是公共艺术作为公民抗议的表达形式。
也就是说,公共艺术是在公共空间让所有人都可以访问,能与当代文化,社会及公众产生关联、具美感与欣赏价值的一 种艺术性思想表现。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是定义公共艺术的三个基本,也是环环相扣的要素。
出自捷克雕塑家之手的超现实主义动态雕塑,是捷克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的头像。2014年,以42层独立驱动的不锈钢板叠加而成,重量 约45吨。这个形式不断变换的扭曲头像,表现作家不断纠结反思、自我怀疑的一生。
社会弊病的解药
笃信“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已故著名德国艺术家Joseph Beuys,将艺术视为社会弊病的解药。他认为,艺术有治愈力量,可唤醒个人创造力、激发政治意识、 刺激社会变革。
人道主义、社会哲学和人类学等概念,是Beuys众多作品中的核心概念,亦是他口中的extended definition of art(艺术的扩展定义)。他认为,艺术能在社会的精神复兴中,以及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他的作品则在塑造社会和政治方面具有创造性及参与性作用。
于他而言,艺术和人类的创造力可以是革命性力量。
合时宜引起共鸣
在时代变迁、文化发展的笼罩下,公共艺术的有效期该多长?公共艺术如何与时并进?公众有发声权吗?
以纽约为例,永久性公共艺术必须耐存至少三十年,这个体制定义根据来自 30年债券的资助金而定。然而,文头也提到,并非所有公共艺术皆属永久性质。
《华尔街日报》一篇2018年的报导主张,委约短暂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可助城市省钱(省下维修费),也减少争议。 时不时更换公共艺术品,从美学角度看有助让城市焕然一新;而且,能为一些被忽略的空间注入活力、给更多艺术家发挥的机会、更切实地反映当下社会议题;在更大的层面上,还能保持旅游的话题性与吸引力(还有收入)。
2006年完成,因其形状而获称“豆子”(The Bean)。表面材质为高度抛光的不锈钢板,底部则为会歪曲和重叠影像的凹形空间,像一面球 形镜子,观者只能看到其反射且扭曲的映像。
为纪念美国三藩市的海湾大桥(Bay Bridge)通车75周年,美国艺术家Leo Villareal在2013年获委约,在桥上创造美轮美奂的灯光装置《The Bay Lights》。
长近3公里,利用25,000白色LED灯泡完成,原是一个为期两年的临时艺术装置。2015年熄灯后在众多不舍声浪的推动下,当地一个非盈利艺术组织Illuminate the Arts筹得400万美元,重新装上已被盐水破坏的灯泡,2016年头再度亮起,成为永久装置。

原是为期两年的临时灯光艺术装置,徇众要求于2015年成为标志性永久装置,为三藩市公共空间增光添彩的程度,更胜博物馆里的一幅画,也体现了艺术和科技提升日常生活的潜力与可能性,。
原文刊登于2022年3月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