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在不同岗位,却为“打造安乐窝”这个共同目标绞尽脑汁的专家,分享他们定义的家,同时让我们一窥他们的归宿。第二篇,看看本地建筑师陈英才Theodore Chan的一个大房间。
Text 秋雁
Photography LAVENDER CHANG
“房子最重要的投资不在于大小,而是打造一个非常舒适的家,以致你说:没有比这个家让我更想去的地方了。”
以上是CIAPArchitects建筑师/资深总监陈英才Theodore Chan对家的定义。

踏进他与陶艺家妻子现居的排屋,马上会被其异于平常的室内格局吸引:
房子采天井格局,正中央是空的,屋顶中央设置可打开的天窗,不只引入自然光也通风;楼梯设在左右两侧,将房子前后两边作为生活空间的长方形夹层连接起来,把两楼半的楼房变成六层楼的家。
屋内左边木质/右边水泥质的两面高墙,也非常吸引眼球。这样一个家,不属于什么设计派系,是陈英才口中的“工业诗意”,美得诚实又朴素。

没有必要
累计三十多年相关经验,这还是陈英才第一次为自己设计理想中的安乐窝。
极度客制化的这栋排屋楼房,根据他和妻子的需求和喜好设计。房子本身就像个大房间,完完全全打破传统住家以硬邦邦的墙壁在“大房里划分出客厅、卧房等小房间”的格局。
不只结构和设计独树一格,连建筑材料也有所不同,利用了较常见于工业建筑但民宅中少用的钢梁作为夹层的支架。房子有些部分预制(prefabrication)后才在现场组装。这些做法更便捷,加速装修工程,减少对邻居造成的噪音影响。
“除非住公寓,否则(有地住宅的)家里其实没必要区分私人和共享空间,也就不必有一个接着一个的房间。
我把家视为一个大个体,这样的想法异于常规。整个家采开放式结构,是属于比较大胆的格局。
楼梯分两边连接整栋房,感觉里头的空间是流动的。我利用玻璃隔间在需要的时候划分空间,这个做法能最大限度采自然光、通风,也营造空间错觉,让整个家感觉比实质上大。”

留有余地
我不懂:虽然看起来空间更大,但通风井格局牺牲了可用空间不是吗?陈英才的解释一言惊醒梦中人。
“确实牺牲了一些可用空间,但每阶梯级都是单排,所以也不见得有楼梯平台的无用处空间,是善用空间的做法。大部分屋主都太执迷于追求最大的内置空间,反而忽略了生活素质和家的感觉。房屋设计要善用空间,不过也要懂得留余地。
我家屋外有个小花园,从屋里上下楼梯都能瞄到它。我喜欢坐在连接一和二楼的梯级望着小花园让心思沉淀。我在小花园里种植物,不把车停在小花园旁的门廊,避免破坏我的这小片大自然,这是我给自己的奢华生活享受。”
在土地资源受限的新加坡,开放空间变得奢侈,不过陈英才认为,在经济、环境各方面许可下,能把生活空间与大自然连接,是必要且美好的。
在下着雨的早上,来到街尾这栋外观采木质外墙、绿荫环抱的排屋,踏入室内听到雨声嘀嗒,颇有踏入树林小屋的幽静和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