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han Yong 工作室:Nathan Yong Design
本地有些媒体,很早就称杨国胜Nathan Yong为“新加坡设计界教父”。他才52岁,没有想像中教父那般老,但近20年前在世界闯出名堂后,有好多年一个人扛起“新加坡家具设计”的旗帜。
1999年与朋友一起创立家具店Air Division,十年后他退出公司,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念了个硕士学位,目前是本地Grafunkt家具店合伙人之一(售卖自己的作品,也售卖其他品牌作品)。在马来西亚,他有一家家具制造公司,出口他创作的家具。
他同时为以下品牌设计家具和家居用品:Herman Miller(美国)、Ligne Roset(法国)、Living Divani(意大利)、Opinion Ciatti(意大利)、Domicil(德国)、Ethnicraft(比利时)、Mige(中国)等等。
以新加坡为事业基地,经营一个多领域设计顾问公司,业务涉及工业、平面、室内、建筑设计,以及产品开发、制造、品牌推广等。
他是2008年新加坡总统设计奖的年度设计师奖得主,也曾经连续两年(2006及2007)获得红点概念设计奖。


跟家具产生情感联系
29岁跟朋友一起创业时,我设计家具的想法是:实用、必须有效执行功能、耐用,当然得是好看等等,都是很实际很合理的要求,但欠缺某种情感上联系。
当时觉得,人只能跟人或动物产生情感联系,不可能跟物品有情感寄托。
随着年龄增长,开始觉得设计本身应该有多一层的意义——喜欢一件家具,就如同爱上艺术或恋上美物。
我的设计出发点,逐渐多了“让人家想到家具本身”的成分,几乎把引领人们对作品多做思考,推高人们对它的感觉,让人们知道家具背后的故事,让人们看到它的价值,对它感到兴趣,而不单单只是“这件家具能让我做什么”。
所以,对于后来的作品,会觉得更加有艺术美,更加富有雕塑感,或者尝试推动这样的思维。当然,实用性美观等还是很重要,增加的是艺术方面的考量。
走入家具设计世界
我自小喜欢美术,在学校美术成绩最好。大约16岁时我决定以后要当设计师,所以到巴哈鲁丁职业专科学院(后成为淡马锡理工学院属下的淡马锡设计学院)选修设计。
我的第一选择是室内或平面设计,后来学校要我去听听关于产品设计的解说,觉得非常有趣,就念了产品设计。还没毕业,就决定要往家具——而不是家电或电子消费品等设计发展。
喜欢家具,可能是小时候妈妈常带我到东海岸的Ikea,那时觉得那里卖的是西方人生活中的家具,觉得摆设完美、整齐、干净、极好,认为那就是世界上较发达国家的生活场景。
另一点是,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科技或科技设备的人,我比较内向,家具是一种内向产品——因为家是比较私密的空间,而我又是个恋家的人。
成功例子
我为Design Within Reach所设计的橱柜,在美国卖得不错,是对方过去十年最热销的产品(一般家具在店里摆放售卖的寿命约五年)。Design Within Reach是美国著名百年老店Herman Miller的属下品牌。Herman Miller也售卖这同款家具。
我为Ligne Roset(法国家具品牌)设计的产品,销售表现也不错。我设计的Pebble桌子,过去五年卖得好,这款桌子推出市面已经12年。
家具受欢迎,表示该设计普遍受欢迎,作为设计师,会觉得那是种肯定:自己做得不错。



未来计划
我要做更多的创意作品,更多纯艺术的创作。家具设计我当然还会做,我将做更多策划和品牌推广,可以是为某些品牌做,或自己推出不同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系列可以是找别人设计、我自己设计,两者皆有。
专注做纯艺术,一个原因是商业上的获益足够了?
是,生活更舒适了,但在某一方面,觉得在设计方面所面对的挑战不再是以往那么大。
打个比方,设计一张椅子有如小孩儿玩玩具找乐子;这玩具玩腻了,要找别的玩具来玩;因为刺激感减少了,要有新东西来刺激思维。
我目前也许就处在这样的状况——不是太积极要给海外品牌设计更多作品。很多品牌要的是非常商业化的产品,我只是想玩一些别的,哈哈哈!
原文刊登于2023年6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