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和建筑学有什么关联?从“变身酒店的老建筑有了新生命”说起。

TEXT 秋雁

199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的希瓦(Khiva),是乌兹别克斯坦西部一座千年古城。

几年前,造访希瓦内城Ichan Qala,很有穿越时空的feel,尤其下榻的酒店前身是一座伊斯兰神学院,以前两人一间的读书房改造成两人一间的客房。

老建筑虽然有了新生命,但一砖一瓦仍记住了历史。星空下打开房门,我会想像走进希瓦古代。

像这样旅行时因地方/建筑,或所见所闻引起的突发奇想,从人文地理学术角度看,能以真实性(authenticity)理论解释。上述酒店若通过搬演方式,重现古代伊斯兰学学生在书房学习的模样,人文地理学者称之为“上演的真实性”(staged authenticity)。

古迹迷人

真实性,研究的是旅人感受到的风土民情和人文精神有多真。

钻研旅游学的人文地理学者,在这方面一直探讨的一个课题:地方/建筑对于真实性体验的重要性。而这个论点其实与建筑学息息相关,尤其在“历史建筑真实性重建与形象重构”的实践。

历史建筑(heritage buildings)要在越发前卫的现代占有一席之地,有两个关键的考虑因素:连续性和变化。

英国当代知名建筑师Norman Foster说:“建筑是(人)与过去的联系。然而,我们关心的不是文物,而是历史建筑的复兴,以及为下一代人重构这些历史建筑。建筑可以传达记忆,也可以传达价值观和地方感……建筑可以表达价值观,我们怎么生活,就会怎么建筑。每一个时代的建筑,诉说着当代的人文与生活故事, 这也是城市的本土文化传统与历史让人着迷的原因。”

复兴关键

建筑复兴与再利用,对于建筑师的教育及往后的建筑实践都至关重要。所以,随着城市的建筑环境不断变化,如何延续历史建筑所蕴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历史价值,自然成为建筑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由此可得两个结论。第一,历史建筑的复兴关键,在于怎么取得新旧融合的平衡,才不至于毁了其原汁原味。第二,旅游能推进历史建筑修复与再利用,在真实性的理论上,也给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看看建筑师如何拿捏“保存历史和与时并进”的平衡,把老建筑改造成新酒店,让现代人继续接触历史故事,让昨天的建筑也能拥有明天。

意大利

Arco Monastero Arx Vivendi | noa* network of architecture

把十七世纪的修道院改造成Monastero Arx Vivendi酒店时,noa*的建筑师着重于 利用,包括提升原建筑与环境的原有威严, 从而保存老建筑在物质和非物质上的真实性。|Photo: Alex Filz

意大利北部临近加尔达湖(Lake Garda) 的Arco市镇中心,一座十七世纪的修院 Monastery Serve di Maria Addolorata, 经由意大利建筑工作室noa* network of architecture改造,重获新生,成为拥有 40间客房的Monastero Arx Vivendi 酒店。

酒店和新开发的水疗中心,占修道院 一半面积;另一半是教堂,以及依然有修女居住的居所,原封不动。

建筑师Francesco Padovan解释,设计的基本是里里外外保留修道院的典型建筑。“每一个设计,每一种材料和细节都考虑到如何利用,包括提升原建筑与环境已有的威严,并赋予其新生命。”

2020年5月动工,今年8月竣工的这个改造项目,不仅保留了历史建筑,连带其庄严与宁静氛围也一并获保存。建筑周围的农田,也启发了水疗中心的玻璃结构,创造出历史与现在共栖的连结。

建筑师也运用玻璃材质,为Monastero Arx Vivendi酒店的水疗中心增添现代感, 同时达到建筑与周边环境无缝衔接效果。|Photo: Alex Filz

修道院坐落在保存了原貌的7米高围墙内,内部则分三层。建筑师认为,建筑的长廊、拱形天花板、木梁等,赋予空间“一种真正的旧世界感觉”,因此在改造方案中,并未改变里头这些风格不同的建筑结构,反而更关注原有设计,并且增强其魅力与独创性。

在修道院园地开发的水疗中心,外观设计与选材力求与周边环境无缝衔接;室内主要色调是白、灰和黑色,皆是修道院的典型色彩。

法国 巴黎

La Samaritaine/Cheval Blanc Paris | SANAA/Peter Marino Architect

Cheval Blanc Paris酒店位处历 史悠久的La Samaritaine百货公 司河畔翼,坐拥巴黎塞纳河和巴 黎铁塔景致。入住此酒店,感觉很巴黎。|Photos: Pierre-Olivier Deschamps

今年翻新完工、9月正式开张的Cheval Blanc Paris酒店,坐落在巴黎的标志性La Samaritaine百货公司内。

1910年建成的时候,比利时建筑师 Frantz Jourdain设计的这座具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铁框百货公司大楼,被视为是“将艺术带入街头”的建筑。后来在1928年扩建时,当代的装饰艺术和建筑 现代主义代表性建筑师Henri Sauvage则 着重装饰艺术风格元素。

奢华品牌巨头LVMH在2001年收购此建筑以后,委任201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 日本的SANAA建筑事务所负责修复和整修工作,将建筑改造成结合百货商场、酒店、公寓和办公楼的复合式大楼。

La Samaritaine百货公司在2005年全面关闭施工。翻新和改造,SANAA也着重于修复这座历史建筑原有的新艺术风格和装饰艺术元素。LVMH另聘专业承包商翻修建筑具历史性的设计元素,如玻璃屋顶、楼梯、顶楼的孔雀壁画、外墙的珐琅熔岩板等。

La Samaritaine百货公司外观新 增波浪玻璃面,被嫌像浴帘,却展现另一种美。Photo: Pierre-Olivier Deschamps

 

原有的黄色壁画、花纹栅栏、颜 色和形象强烈鲜明的装饰艺术元 素等,是翻新La Samaritaine的 一大挑战。|Photo: Pierre-Olivier Deschamps

建筑外层新增波浪设计玻璃面,虽引起争议(被嫌像浴帘),但表现了简约,与建筑原有的华丽派新艺术风格外观形成强烈对比,是另一种美感。

翻新计划中,于百货公司河畔翼新增的Cheval Blanc Paris酒店,则由美国建筑师Peter Marino设计成拥有大堂、72间客房、四家餐馆、Dior Spa水疗中心的豪华酒店。建筑师沿袭这座标志性建筑原有的强烈装饰艺术特色,利用石板、皮革等将酒店打造成法式奢华和工艺的殿堂。

印度 拉贾斯坦邦

Six Senses Fort Barwara | Abhikram/ Panika Architects

原是拉贾斯坦邦王族的堡垒,经改造后变身奢华的Six Senses Fort Barwara酒店。建筑师大量采用木材、大理石、岩石等有机材质,复制十四世纪印度的富丽堂皇。

拉贾斯坦邦一座面向Chauth ka Barwara Mandir神庙的十四世纪堡垒,原归拉贾斯坦邦王室所有。建筑师领头景观设计师和园艺家的一组保存团队,经过他们全力精心保护与改造之后,堡垒变身为六善酒店(Six Senses)在印度设立的首家养生酒店,今年10月已开业。

堡垒围墙内保留了一座宫殿和两座寺庙,而改建成酒店的另一座宫殿,现在拥有48间套房、两间餐馆、一间酒吧和休息区、2800平方米的六善水疗和健身中心、两个游泳池。

大量用木材、石材等原始材质,重新诠释七百多年前的富丽堂皇。景观整合了传统花园和水景,反映堡垒的皇室历史。

原是拉贾斯坦邦王族的堡垒,经改造后变身奢华的Six Senses Fort Barwara酒店。建筑师大量采用木材、大理石、岩石等有机材质,复制十四世纪印度的富丽堂皇。

原文刊于2021年12月刊《品》

 

包真挚

Deputy Editor

曾经当过电视编导/记者。喜欢旅游,喜欢看书,旅游时喜欢逛书店。有时候会附庸风雅,进入一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念书时,经常跑书店翻杂志,不曾想过到杂志社工作,结果来了《品》。高兴这里认识你。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