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骅 赛车就像钓鱼
中国第一位F1赛车手,10月出战香港赛事。说起赛车心得与感想,他老神在在;在赛场上风驰电掣,对他来说是平常事。

TEXT JOSHUA

web- ma qinghua

在赛车场上,马青骅创造了很多历史。
他是中国第一位一级方程式(F1)车手。2014年,他转而参加世界房车锦标赛赛事(WTCC),代表雪铁龙车队夺得莫斯科站冠军,成为第一位获得国际汽车联合会(FIA)旗下赛事冠军的中国车手。
2016年,他捎来另一则叫人感到意外的消息,他转换战场,参加Formula E电动赛车。

采访马青骅前,我读着他的背景资料:
8岁,第一次玩卡丁车;10岁,生日愿望是当F1车手;12岁,获得全国卡丁车青少年组冠军;25岁,成为中国首位F1车手。
对赛车的兴趣,仿佛隐藏在他的基因之中,等待被发掘的一天。一经启发,有如启动赛车般“咻”一声,往前奔驰冲刺。
虽然马青骅小时候第一次玩卡丁车,是经由父亲游说才敢坐上去,但他马上爱上了这种刺激的快感。他的父亲马强云说:“有一次我把马青骅抱在驾驶座上,我踏离合器、油门和刹车,他打方向换挡。没想到这孩子竟完全没有陌生感。”

我问他,那么小就开始赛车,不觉得危险吗?马青骅不疾不徐地说:“比起其他运动类型,其实赛车的危险性很低,等同于钓鱼……”

冠军人马磨练过程
曾有中国媒体如此形容马青骅:“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即使不在赛场上,也能让人感到眼睛与头脑中汇聚的力量。经年的赛车生活,让他有了这样的气场。”

赛车除了讲求技术,更多时候,其实关键在于心理素质。如何在风驰电掣的过程中,保持完全不受动摇的专注力和沉稳性,比转圈拐弯更高难度——马青骅似乎与生俱来如此天赋,完全能够掌控。

每个冠军选手的背后,都是一篇有血有泪令人动容的栽培史。
从8岁到12岁,几乎每个周末,马青骅的父母亲都陪着他去训练赛车,来回四个多小时的路途,毫无怨言。15岁之后,他们每个周末去学校接马青骅,连夜赶去珠海练车,隔天再回上海。包括学费、来回机票、食宿等开销,以当时汇率计算,去一次就得花三万人民币。
除了赛车技术,马青骅更积极学习和了解车的构造,常常跟技师交流。他自己动手组装和修理卡丁车,趁着比赛时的休息时段,向技师们学修车技术。

某赛车队的西班牙工程师,曾这样形容马青骅:“他一谈起汽车,非常兴奋,就像女孩子看到漂亮的衣服。”

马青骅坦言,是初期的经验和表现,包括在中国和欧洲参加的赛车比赛,为他的赛车手生涯奠下良好基础。说穿了,不仅仅天赋或运气,每一场赛事,无论成功或失败,都给予他累积赛车知识、提升赛车技术的机会。

我没有低落的空间
与其他运动项目不同的一点是,赛车不是单纯一个人的竞赛。赛前对赛道的研究、与机械师的沟通配合,甚至于整个团队的协调互助,都会对比赛结果影响至深。

2015年底一场WTCC上海站的赛事中,马青骅因为赛车离合器发生故障而失利,让他非常沮丧。赛后,他在自己微博写上“无比伤心和郁闷”字眼。

“但,比赛就是有起有落。不像奥运会那样有四年的时间让你调整和准备,赛车的节奏很快,你必须掌控自己的心态,往比较大的格局去考量。一站结束,又是下一站,迅速调整,没有让自己低落的空间。”

马青骅说了他的赛车经验和心得。那些观众眼里无比惊险刺激、高潮迭起的过程,此时他娓娓道来,云淡且风轻。

“速度,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刺激感了。我更在乎如何去感觉时间变化。我们是在比时间,不是在比速度。即使是落后零点几秒,你也要能够察觉变化,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在下一圈时,把这个零点几秒的差距追回来。”

看好电动车的未来
马青骅曾经是HRT及Caterham两支F1车队的车手,之后也参加过A1GP、Formula3、WTCC世界房车锦标赛等高级赛事。今年10月9日,他将参加在香港中环维港举行的Formula E第三季揭幕战。

“我很期待这场赛事。”他说。

今年4月转战Formula E后,他加盟了由前F1车手铃木亚久里成立的车队。历经几场实战后,此刻信心满满。
我好奇,参加了不同类型的赛事后,转战Formula E的他,有什么不同的感想?

“当然很不同,Formula E是全世界第一次纯电动赛车,而且每一站都是街道赛,选在主办城市的市中心举行,对车手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赛事。它不像F1或WTCC,都在标准的场地赛道上进行。因为是街道赛,车手在每次比赛开始前,连赛道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再说,每条街道的状况特性都不一样。”

马青骅认为,相比于传统引擎赛车,电能赛车手的致胜关键,往往是在赛车的能量管理上。每位车手有两台赛车,比赛进行中,将会有一个换车环节,所以车手必须和车队工程师良好沟通和配合,合理地管理和调整能量的运用。

“如何使用电池,而又能保证有比较好的圈速,这是很难达到的平衡。所以,车队和车手要紧密配合,善加运用能量。”

我曾经开过电动车。当时试车时,对于“没有引擎声音和汽油味”这两大明显的不同点,既感到惊讶又有些不习惯。不过,马青骅说,Formula E赛车并非想像中没有声音的。

“其实是有声音的。虽然与传统赛车有一些不同,但在现场看赛车,仍会听到马达声和变速箱的声音。”

还好,否则观众们围观一场寂静无声的赛事,少了那震耳轰隆隆噪音,似乎少了点劲。

马青骅非常看好电动车的未来。我猜想,这或许也是他转战Formula E的因素之一。

“电动车应该会成为未来主流。随着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当达到一定质量时,比如有充足的充电站,电动车一定会成为人类的主要代步工具。”

本文刊于2016年8月《品 Prestige》马拉西亚版

 

 

Written by.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