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于2015年12月期《品 Prestige》

美国与古巴绝交整整54年。20157月20日,两国正式恢复建交,是个天大的新闻焦点。满街都是老爷车的古巴,非但没在美国‘弃置’下完蛋,首都哈瓦那还成为旅客最怀念的地方。

TEXT 梁东屏

Cuba web1-2

记者生涯前后三十年,常常有人问:去过这么多地方,哪里最值得怀念?这个时候,哈瓦那(Havana)就立刻准确无误出现在我脑际。

是啊,魂萦梦系的哈瓦那。

初到哈瓦那的人,必定会对其破败、斑驳感到不解,但是也必定会在其破败却雄伟的建筑中,遥想当年曾经可能有过的光辉岁月。要知道,当年哈瓦那曾经被称做“小巴黎”。

哈瓦那的街上,几乎全是会让旧车商眼睛发亮、垂涎欲滴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古董车。在其他国家,这些老爷车一定被擦得明亮照人,放在展示间待价而沽,价值可是连城。在哈瓦那,古董车则是蓬头垢面,喷着烟气,“噗!噗!噗!”活生生地满街跑。好像在控诉着什么,又好像什么都不是。

夜幕低垂之后,防波堤(breakwater)及海滨大道旁又是另番景象,在时明时暗的车头灯照射之下,一个个盛装打扮的阻街女郎伫立路边,随着行进的车灯时隐时现,向过往的车辆招手,空气中弥漫着神秘、欲流。我走过这么多地方,惟有在哈瓦那见过穿着长礼服的阻街女郎。

那天晚上,我就坐在防波堤上,凉凉的海花偶然飘上脸,在那里痴痴地看了老半天忽隐忽现的神女。任何地方开始开放,妓业总是打头阵。但是,在古巴?我真的没想到。

CUBA pic 2 WEB2
PHOTO GETTY IMAGES

拉丁美洲小王国

当年盛极一时的哈瓦那,到底出了什么问题?1959年轰轰烈烈革命成功的古巴,又出了什么问题?

问古巴人,他们摇摇头、耸耸肩、双手一摊说:“美国人抵制、禁运,把我们弄得很惨。”

说起来也很讽刺,美国对古巴的禁运,本来的目的是想扳倒当时古巴的最高领导人卡斯楚(Fidel Castro);想不到却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卡斯楚的“政权维持”帮了大忙。

首先,古巴是在1960年与美国交恶之后,一怒之下将所有美国在古巴的资产冻结,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则还以颜色对古巴实施经济制裁、全面禁运;可是无法强制别的国家不与古巴交往。

事实上,古巴除了美国之外,是可以自由与任何国家建交的。老谋深算的卡斯楚,却利用这个事件大做文章,把自己制造成敢与美国对抗的“小巨人”,变成了拉丁美洲的豪杰。

只要古巴发生任何困难,卡斯楚都推给美国,宣称是美国制裁的结果,自己反而落得一身轻,连当四十多年的总统;直到2006年因病开刀,才将政权交给弟弟拉乌尔(Raúl Castro)。

 

其次,由于美国声称古巴没有人权,卡斯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两次大开国门,让“不喜欢留在古巴的人”自由离境,造成古巴难民潮涌向美国。

根据统计,在美国的古巴人已超过一百万人之众,约有40%哈瓦那居民(其他古巴省分也有20%民众),都有亲属在美国。这些古巴侨民,每年汇回古巴的侨汇,共计有三亿至四亿美元那么多。自1993年起的四年之间,美国人道组织大约也送了一亿三千万美元的援助金到古巴。

所以,自从苏联解体及停止援助古巴之后,美国倒反而成了古巴最慷慨的援助者,这个大概也是美国所始料不及的事。

 

不兑现美国支票

另外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古巴是一个岛国,理论上不应该与任何其他国家有陆上疆界,可是偏偏古巴东南角的宽塔拉摩湾(Guantanamo Bay),有一个占地118平方公里的海军基地。这个基地自1903年就被美国租用,当时签约的条件是,只要美国愿意,就可以无限期继续租用。

古巴革命成功后,曾经想把这块地要回来,美国就是不同意。双方交恶之后,美国更是为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要在古巴土地上飘扬星条旗,非但不把宽塔拉摩基地还给古巴,反而还拨出预算大事扩建。2002年攻打阿富汗之后,美国更将许多逮获的所谓恐怖分子,关在宽塔拉摩。

古巴这厢,碍于当年的契约,无法强制收回,只能把美国每年缴的租金支票放在一边,从来不予兑现。因为卡斯楚说“主权是不能出售的”!此外,美国每个月还必须付一万四千元给古巴,作为供水给基地的费用。这两笔费用,就成了美国对古巴禁运之后,两国之间唯一的财务来往。

 

如所周知,卡斯楚在革命成功取得政权之后,很快就倒向苏联,成为共产集团在拉丁美洲的代言人。苏联不但把他扶植成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每年还以数亿美元挹注古巴的经济;卡斯楚就靠着这些奥援,安安稳稳地实行其社会主义。

苏联援助对古巴的重要性,从其主要作物蔗糖的产量就可以看得出来。1980年代,古巴的蔗糖产量一直可以维持在770万吨左右,但是一旦苏联停止了条件优渥的信贷,古巴的蔗糖产量就直线下降。1996年,已经算是努力增产最有成果的一年,也不过达到445万吨,整体经济甚至因此而缩减了三分之一。

据说好些年前,古巴人除了微薄薪资之外,其他如住屋、粮食,长期采取配给制,每人每月可配得大米六磅、黑豆六磅、白糖或黄糖六磅,鸡蛋每三个星期分配七个,食油每三四个月发一次,肉类依种类不定期不定量分发,数量非常有限。

问古巴人:“这样的量够吗?”回答是“当然不够”。但是大家都这样过,所以也就过得去。

 

封闭更加勤读书

古巴于1990年初期开始逐步实施“自由市场”,农民可以把产品运到市场去卖,货物也不算贵。一片披萨饼、一个芒果、一磅黄瓜,都是四比索,合美金25分都不到。大米则较贵,一般人不太买得起。

然而,古巴的物质还是相当缺乏,革命广场左近的爱文尼达大道,是主要的购物区之一。药店里的玻璃柜中空空如也,摆着一些塑胶花做装饰,货架上则点缀着些零零星星的小药罐,售货员清闲得有一搭没一搭地在聊天。百货店五金部门的陈列柜中,慎重其事地摆着一支塑胶刮须刀、两颗螺丝、三支起子。倒是不远处的小自由市集里人潮汹涌,货色齐全得多。国营与私营孰优孰劣,高下立刻分辨出来了。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古巴其实潜力无穷,它是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第一大国,土地颇为肥沃,矿产亦称丰富;民风朴实,工作相当勤奋,百姓的素质、教育,在整个拉丁美洲都数一数二。根据1995年的资料,其15岁以上国民的识字率,高达95.7%。可惜共产体制长期治理之下,绝大部分的人都无法适才适所,不但无法发挥,也欠缺原动力。

在长期的封闭共产制度下,古巴的成就是“提高了人民的知识水准,保持百姓的纯朴,社会治安也相当良好,有一定程度的公平”。但是,大家普遍贫穷,多数人也学非所用,形成了社会力量的浪费。

 

买不到东西吸引人

作为一个观光点,古巴确实卖相十足。

首先,古巴是屈指可数的共产国家之一。对于外来客而言,整个古巴就是一个共产主义大橱窗、大博物馆,样样都新鲜。

古巴的另一特色是,物质相当缺乏,因此“买不到东西”也成为古巴观光的一个重点。

当然,外来的观光客比较没有这方面问题,哈瓦那现在有大观光饭店内附设的百货部,以及美金医院、美金餐馆、美金摊贩,还有满街跑、在其他地方几乎已经见不到的古董计程车。这一切,都让观光客感到新奇无比。

对观光客来说,哈瓦那街头就有看不完的风情,每一栋斑驳的建筑,都令人不禁遥想起当年“小巴黎”的称号。

到古巴,当然不该带着嘲笑的眼光来看落后。古巴的文化、艺术、体育其实有相当的水准。其他如热带风情十足的酒店歌舞表演(Cabaret),也颇有可观之处。古巴热情洋溢的音乐,更是十分引人入胜;随便三五位不起眼街头音乐家凑成的乐队,都可以即兴做非常有水准的演出。

由于古巴开放观光的时间并不很长,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了相当的纯朴,物价十分低廉,特别是有当地色彩的木雕、针织衣物,在大教堂自由市场内都可以用很低廉的价格买到。

到了古巴,当然不能对举世闻名的古巴雪茄熟视无睹。古巴雪茄本来就物稀为贵,同样的,苏联停止对古巴经援之后,古巴雪茄业就因为缺肥料和卷烟纸,造成与蔗糖一样产量大跌,更使得其身价百倍。既然抢手,自然也到处充斥了次货、假货。

 

想像中的古巴,应该是满街革命标语、卡斯楚的头像,但是出人意外的并非如此。哈瓦那街头仅有极为少数的社会主义标语,卡斯楚的图像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于被拉丁美洲奉为英雄的契伊古瓦纳(Ernesto Che Guevara)的图像,都要比卡斯楚多一些。

这一切,是否意味着古巴已经扬弃社会主义,或者延续至今的卡斯楚政权(现任总统是卡斯楚的亲弟弟拉乌尔)已经日薄西山了呢?

答案是没有,虽然从1995年起开始了有限度的开放,古巴仍然坚守着社会主义共产道路。民间或有一些不满的声音,但在相对仍然颇为严厉的控制之下,卡斯楚的政权还是相当稳固。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