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类惊喜旅人
三十几岁,走遍了亚洲39个港口城市。除了开阔眼界,还有每次出游收尽历史与文化学问的数千张照片。陈威仁终于知道自己是谁……
TEXT 秋雁

对港口城市情有独钟的陈威仁Kennie Ting,是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去年新上任的馆长。展开港口城市旅游,是无心插柳,他第一个走访的是槟城。那次是专程去出席朋友的婚礼,就顺道走走看看。
之后,他从东南亚开始,北上中国、日本,再南下印度;包括新加坡在内,38岁的他,至今已走访39个港口城市。
为什么对亚洲的港口城市情有独钟?原因在于一个很根本,又很哲学的问题:我是谁?
“很奇怪啊,我们讲英语,但我们是亚洲人。我发现自己对亚洲一知半解。(为什么关注亚洲?)因为在国外生活过啊!我在加州和伦敦深造,在国外的日子,亚洲人的身份像是被唤醒,变得更鲜明。可是我是谁?

新加坡跟很多亚洲城市有不少相似处,可能共同是殖民地,一样有多元文化,同样是港口贸易发展的城市。在不同亚洲文化中,似乎都能找到一点新加坡的影子。我这阵子去印度的港口城市,加尔各答(Kolkata)是我很喜欢的港口城市之一,十九世纪时是英属印度的首都;整座城市结构跟我的国家很相似,Bowbazar就像新加坡的Bras Basah。往往从小小的事物中找到熟悉感,比如我在当地买了一杯chai(印度奶茶),喝了察觉,那根本就是我们的teh tarik(拉茶)!
另一次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Tamil Nadu)的Tharangambadi,以前叫Tranquebar(特兰奎巴),所吃到的咖喱鱼头,味道就像我们的Muthu’s Curry。”
味蕾所尝、眼睛一景一物,对陈威仁而言,仿佛一块块拼图,为他拼出“我是谁”的答案:我们不只是华人,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混合体。他在加尔各答喝到的印度奶茶,相信在新马找得到这味道。

探险寻宝
游走亚洲港口城市,陈威仁喜欢路途中“未知带来的悸动”。每次旅游,他喜欢穿梭大街小巷,期待每一个转角的不期而遇,“可能会看到一片新天地,也可能会发现那座城市的历史痕迹,很刺激”。
城市考古,寻宝探险——他这样形容所走过的旅程。很抽象。请他进一步说明。他仿佛通过一字一句旧地重游,越说越起劲。
“你知道,喜欢刺激感的人,会做高空跳伞这类惊险活动。当我漫步街上,偶然发现还保存得很好、未受损坏的美丽建筑,很惊喜,也觉得很有快感。
我特别喜欢走访老镇地区,能亲眼看到,能用相机把我眼睛所见捕捉下来,对我来说,就是刺激。记得在孟买,误打误撞走入当地贫民窟,有点探险的感觉。

我喜欢发掘城市里存在着的瑰宝,像教堂、寺庙、殖民地色彩的建筑物、排屋等十八或十九世纪的老建筑。它们的砖瓦诉说当年的风情,这给我无穷的乐趣。
我喜欢住在有历史价值的酒店,沉醉在怀旧的氛围中,就是所谓追求旅途中的浪漫情怀吧?呵呵,也有人‘酸’我是逃避现实。我喜欢探索历史的印迹,不只欣赏其外观,还能通过这些有故事的建筑重温过去。”
每一个“喜欢”,都可以构成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现。
心灵鸡汤
陈威仁已经拟好一份港口旅游终极名单(bucketlist),暂时只剩六个地点,都在印度或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
“我还有全职工作……”
言下之意,若非工作在身,他会一直旅游下去,因为每一次的旅程都是他的心灵鸡汤。
“你会看到很多很多。印度的贫困问题,难以置信的严重。我走在加尔各答的街上,看到儿童在讨乞,诸如此类的,是你不可能忽略而且又很悲哀的现实。相对来说,我们幸运多了,所以我再怎么多抱怨,也学会珍惜所有。
中国、印度……基本上我觉得生活在亚洲的我们,文化是如此的相像。从历史的角度看,也有很多共同点,但今天存在这么大的差异。”
陈威仁展开的港口城市之旅,让他增广见闻,开阔视野,也让他更清楚地看到世界真正的面貌。

内容截取自2017年1月号《品 Prest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