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pore’s Founding Father: Lee Kuan Yew

新加坡最具影响力的开国巨匠|前总理|前内阁(国务)资政——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表明,他是一个和蔼爷爷,并非总是严厉不可亲。本文描述他对妻子的一片真情,非常感动人心。他与人民谈起结婚组织家庭的重要性,仿如关怀子女的爸爸。他独裁吗?文末,压轴谈。

TEXT 李扇语

PHOTO GETTY IMAGES
PHOTO GETTY IMAGES

写李光耀,相当的有压力。
实际上,去年十月就开始动笔,一篇我对新加坡40年来政策演变的感慨,很长的文,打算发在我的部落格。写到李光耀这一章节,未写下去。他的回忆录上下册,再来一本厚近500页的论著《李光耀:新加坡赖于生存的硬道理》,又再来他自喻为“我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令我一有空就思前想后,要怎样写这位世界级巨人,才不会落入人云亦云框框?好吧,就写写我个人悟领。
李光耀一生,有多精彩丰富?看新加坡独立发展至今,在地球上虽仅是个小红点,却威望扬天下,币质往上跳升,李光耀就有多么大的成功和贡献!精彩丰富,多得无法计算。
我不是新加坡人,虽然我在新加坡定居已超过二十年。
必须郑重声明,我是马来西亚人。如果你觉得我包庇新加坡,只讲好不讲坏,我何苦这么做?新加坡又不会养我一辈子让我翘脚不用做工。我为了饮水思源,保留马来西亚公民权,每年已丢失大笔新元。新加坡每年送钱给人民,我还坚持不换国籍,看着不劳可获的钞票飞走。
所以自己人吹捧自己国 ,这种行为绝不会在本文出现。

李光耀和莱佛士 独门招式
成功秘诀,肯定跟一个人的慧眼有关。
独见、远见、判断,加上无比勇气去冒险,实践开拓计划。你不知未来会怎样,但你须强迫自己相信自己有预知能力,那就是果断。触动你的决心,把握十足,用认为可行决策,往前迈步。
我称这为“独门招式”。
莱佛士站姿,清楚解释了独门招式。雕像英姿不朽,站着给全世界人看了126年。他是哪边脚踏步前摆?右脚还是左脚?没几个人答得出。特别经典但过目即忘,独门也逃不过走马看花的悲哀。我讲过的。
李光耀算是难能可贵的治国伟人。再怎么杰出,还是会有不认同的声音传来。如何证明给反击者看:我的洞察力最为明智,我稳如泰山赴汤蹈火,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我认为,此乃能者英明之处。

李光耀和莱佛士,两者有着许多领袖没有的共同点。
这两个人一前一后出现,给世界打造了一个安居、充满就业机会的新加坡。我不说“乐业”,那是因为每个人各有不同生活品质要求。身在其中,习以为常,没在国外吃过苦头,或许体会不到这儿的好。但是,很多外来者渴望在此落地生根,他们从新加坡这块土地,得到安定、不愁生计,这是铁般事实。
新加坡从荒岛、渔村,变成重要贸易港口,多亏“开辟之父”莱佛士对自己眼光坚持到底,看准新加坡拉(狮岛王朝,新加坡旧时名称)有无尽发展潜能,不向障碍妥协。
来自英国的他,没受过正式教育,14岁出来工作,在一家管理英国远东殖民地的公司磨练。后来的博学、慎思,是他自修勤研苦读得来。26岁在马六甲养病,深感入乡随俗的重要,努力学会马来文,更能深入去了解他身处的马来社会。这点扭转了他前途,得以发挥治理能力,在东南亚创下伟大功绩。
1819年,莱佛士宣布要开拓新加坡拉,建成自由贸易港。当时未取得苏丹(新加坡拉统治者)的同意。莱佛士以自己的独到判断,立苏丹兄长为名义上统治者,成功取得治理权。一直到1823年,卸下总督职衔,不再治理新加坡。离职后第三年,病逝,他才45岁。
因为有勇有谋,废除奴隶制、改善土地管理法、招揽精英人才、保存古迹、促进各族和睦共处等,莱佛士短暂一生,建树无数。

1965年,李光耀流泪宣布: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并不是他想要这么做,而是情势所逼。
他彷徨过吧?感到前路茫茫?然而他不气馁。他有莱佛士的勇、谋、胆、眼。总括来说,善于判断,治国有道。新加坡在他统治下,成为全球贸易/金融中心,据说还是亚洲第二富国,仅次于日本。
许多人说他独裁。我不能惧怕担忧而避谈这点,不然这篇文字就显得似乎我在讨好李光耀。
放在文末,压轴谈。

很幸运能跟她在一起
专情,是李光耀和莱佛士另个共同点。
在1805年那个古旧时代,莱佛士不管周围异样眼光,娶了一个大他10岁的寡妇。外人认为他俩不登对,可是他爱她,婚后他也证明两情相悦,并且努力让英国上流社会接纳他的妻子。
2010年,同甘共苦打拼江山一路走来的爱妻——柯玉芝逝世,李光耀顿感“屋子里空空”。老伴先去,留下他在世上,他说,家里似乎什么也没有了⋯⋯
我在餐馆任职,男上司对我说起这件事时,语气显示,李光耀感动了他。我听后,也有流泪的冲动。
是非常感动了。我表明是男的上司,因为要一个男人为一个女人这种事,承认他很重视,不容易。尤其是李光耀,地位名声非同小可,他大方地在众前袒露内心柔软一角,他不掩饰他也有脆弱。
在我心目中,他是个面挂微笑平易近人智慧长者。有一年国庆献词,他语重心长鼓励国民立业,也要成家,分析组织家庭生儿育女多重要。他的一番苦口婆心,第二天我带到办公室,对单身同事们笑喊:
“爸爸昨晚上电视,提醒大家把握可厮守对象,别错过良缘。”
国家首领连老百姓终身大事也操心了。虽然感到有趣,但像极在一个家庭里,父亲表露对子女的关怀,很是暖心。为增加国家人口也无妨,铁汉柔情一面,在那时候已显现。从此,我在心里叫他李爸爸。
谈起妻子,李光耀回忆新加坡独立以前,还好身边有她。
“共产党人一向很重视未来领导干部的伴侣,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了解妻子对一个男人的可靠性和他对事业的献身精神,都能起很大的作用。
我很幸运。不论后果如何,我的妻子芝(柯玉芝),对于我的持续斗争,从来不质疑或有所犹豫。她说她对我的判断绝对有信心。对我而言,她是力量和慰藉的泉源。判断一个人,她有敏锐的直觉,我却是经过选择分析和推理之后才做决定的。凭感觉来下定论的她,具有一种不寻常的本领,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笑容和友善的言语,感受对方的真正想法和立场。在评断谁不能信赖方面,她经常准确无比。
1962年,我跟东姑会谈加入马来西亚的问题时,她对我说,他们不论在性格或社交习惯上,都跟我们很不同⋯⋯
我告诉她,我们不管怎样,都得同他们合作,这是客观的需要。要建立一个国家,我们必须合并,把基础扩大。短短三年内,1965年,事实证明她的眼光准确无误。我们跟他们格格不入,结果他们叫我们脱离马来西亚。”(引号内话语,简摘自李光耀一则回忆言谈)

接受媒体访问,或在个人回忆著作里,李光耀每每说到妻子,总是难掩发自心底的至爱与深情。
他昵称她芝。“我有了芝,已经心满意足了。”远赴伦敦深造前,他对她的爱慕,已到“不会再为其他女子动心”之境。
学业上,她曾是他的竞争对手。“⋯⋯英文和经济科成绩最好的不是我,只排名第二,落在一个名叫柯玉芝的小姐后面,分数差了一截。这使我十分震惊。”不过,后来他帮她争取到剑桥大学奖学金,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快乐的原因很简单又很幸福:两个相爱的人,能够在英国一起读书。
她问过他,你知不知道我比你大两岁半?他答知道,也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了。
他也从来不避忌公开赞赏她的过人聪慧、能干。她是律师,在他政治生涯里,她的看法与推论,给了他很大助力。(我有个朋友说,这是李光耀的成功因素之一。他不抗拒妻子很有本事,也不曾想把她压低下来。)
重温与妻的合照。他说,很幸运,能跟她在一起生活,拥有了61年的幸福。
最牵动我的话,是他回忆起妻子病危,说的这情节:“有个医生对我说,你可能以为她走了之后,就会如释重负了。但是如果她走了,你会很伤心。因为至少她人在这里,你还可以对她说话,而她也知道你在说什么。你会想念她的。”他感叹。“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但这就是生活。这该如何是好?”每晚坐在床边看着她,对她说话,朗读诗篇给她听。“我还能做什么呢?我不可以倒下来。生活还是得继续。我尝试让自己忙碌。但在闲暇的时候,我的思绪就会回到我们还能一起走动的快乐日子。”
以上这位贴心痴情丈夫,是无数人以为难以接近的强硬的李光耀。

PHOTO GETTY IMAGES
PHOTO GETTY IMAGES

独裁不独裁?
我发了一条简讯问朋友:你认为李光耀独裁吗?
朋友回应:我不觉得李光耀独裁。不管是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总得有人做重大决策。重点是,所做的决策能造福普罗大众,能有长远的好处。
我也不觉得李光耀独裁。我甚至觉得,新加坡比好些国家幸运,是因为有李光耀某些时候看来“势在必行”的政策。软,如果后遗症是“弱”;硬,可“强”的话——宗旨在于为国为民着想,强制性,能免掉许多后患。
网上有文章指斥他强调英文重要,令新加坡人都在讲英语,消灭了华文。从他推行“双语教育”的苦心、华文目前还是新加坡学府的重要选科来看,他也在灌输“华文必修”的观念。若说收效未达理想,改变一个习惯,需要时间,就放多点耐心展望未来吧。
我曾在两篇博文,谈及新加坡选举。有读者留言表示疑惑,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接任总理,会否让人以为家族生意来营业新加坡?
我答:李显龙是李光耀的儿子,千真万确。李显龙是有才能的好总理,也千真万确。是谁的儿子,我们可以忘掉,记住他是治国人才,就可以了。
该位读者听我这么说,释怀,也理解了个中道理。若是人才,怕人闲话,放着不用,才不明智。

李光耀推出论著,主要是想让年轻一代了解他如何治理新加坡,分享他的治国理念,他的“生存硬道理”。书中也举出不少例子,表明他是和蔼的,绝非苛刻而不可亲。
论著初稿被《海峡时报》总编辑韩福光退回。李光耀欣然听取对方的专业建议:要吸引年轻人读这本书,改为“一问一答”呈现内容,最理想。
当时,七名记者组成采访小组。李光耀喉咙不适,又脚疼背痛的,仍专注地完成访问。
我想,如有人再说李光耀不接受民意或批评,上述出书小插曲,可以堵住说者嘴巴。

 

想了解更多李光耀的生平事迹,与纪念活动详情,可点击这里

 

Written by.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