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RACING TO WRITING
刘轩希望这篇专访,能消除人们在网络上读到“刘墉写儿子”时吸收的假相。时代不同了,渐渐地还有人会称呼他“刘墉的儿子”吗?
TEXT 卉茵
在我那个年代,只要喜欢看书的,就一定看过刘墉的书。没想到,有机会访问刘墉的儿子——刘轩。
当记者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想知道,跟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主角撞名,有什么感觉?
“只是巧合而已。”
“那你对自己的名字满意吗?”我总觉得,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的名字,多少能透露这个人的一些什么。
“名字啊……唯一可能会尴尬的是,当人家明明要叫我,却叫成刘墉。”
不会吧?
“最糗的是在台上,主持人说:‘让我们一起来欢迎刘墉’,这时全场都笑起来,主持人才发觉自己说错了。”
有一个那么出名的作家老爸,这也难免。
被父亲写的那种感觉
很多读者看过刘墉在文章里写到儿子的点点滴滴,曾几何时,刘轩早已不是那个叛逆的少年了。虎父无犬子,他出书、演讲、做音乐、搞创意,名气不亚于父亲。
父亲当年的读者,如今也变成儿子的读者,他们甚至会带着孩子来听刘轩的演讲,去他的签书会,对他说:“我们是看着你长大的。”
读者的心情,我能体会,那种通过文字累积起来的熟悉感。当年总被父亲写在文章里,刘轩自己又怎么想呢?
我也曾把女儿的成长故事写在部落格,然而,孩子升上中学就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被妈妈写出来,更遑论贴到网络上。
“我以前会觉得,那是让我很没有隐私的一件事情,甚至有一点点不高兴。我念高中的时候,父亲开始想要跟儿子说些大道理,而我也开始敢跟他顶嘴,餐桌上的argument(争论)就会出现在他的文章里。他有时候会把我的观点也写进文章里,这样一来,他的文章可以说是结合了东西方不同的观点。”
跟孩子发生争执后,还能够采纳对方的观点融进文章里,肯定是身为家长的一种学习。在美国受教育的刘轩,也是很幸运的,他父亲为他写了很多东西,这是一般人想要也要不到的。
“那时候你看到父亲厚厚的一叠原稿,会觉得突然间比较了解你的父亲吗?”
如果读者也像我一样,期待一个感性的答案,那肯定是要失望了。
“No, no, not at all.”当时,那个高中生只觉得自己的隐私几乎岌岌可危,他对作家老爸说:“Just don’t publish it in New York(别在纽约出版),不要让我的同学们看到,不要让任何我认识的人看到。”
结果,那本书在台湾出版后,整整一年高居畅销书榜,几乎人手一册。
“那种感觉有点像是,你跟朋友说了一个笑话,你朋友转身就跟一大群人说,大家都笑得嘻哈绝倒,就是没有人提到你。而且书还卖得那么好,又没分我稿费。”
网上父子故事有假的
跟刘轩做访问非常愉快,他是个笑声很多的人。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没有心理包袱。
现在,身为人父的他,也会把一对子女的生活点滴、成长故事写在脸书跟大家分享。如果有一天,孩子也说要维护自己的隐私呢?
“我会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思。”他说,孩子够大了,他会把网页的管理权交给他们,要删除还是保留,由他们自己决定。
网上有一篇文章,写说父子俩发生很大的争执之后,刘墉对儿子说:“你已经过了12岁,可以直呼我的名字。”
在我的认知里,只有西方人才会直呼父母的名字,东方家庭不会这么做,除非真的很洋派。
刘轩一头雾水。“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看到的,没有这回事,我从来没有直接叫刘墉,我都是叫他老爸。”
Oh no!假讯息!所以说,网络上google的东西啊,不要照单全收。刘轩还说,网上有一个“刘墉叫儿子考零分”的故事,完全就是假的。
“叫儿子考零分”的故事,说刘轩在高中的时候不好好读书,成天只想成为像舒马克(Michael Schumacher)那样的赛车手。父亲刘墉就跟儿子说,你只要考零分,我从此不再管你,你爱怎样就怎样……儿子很高兴,拼命要考零分给老爸看。可是,不小心就会蒙到正确答案,零分就泡汤了。于是,做儿子的卯起来读书,只为了能在考试中写上错的答案。当他终于考到零分,做父亲的知道儿子凭实力做到了,做儿子的一来达到叛逆的目的,二来领悟到父亲的用心,三来也喜欢上读书,成为用功的好学生了。
固然名人就是不同凡响,但是,叫人考零分,这不是剑走偏锋吗?孩子考个大鸭蛋,从此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如何是好?
结果刘轩说,这个故事是假的。“这个故事在网络上被分享了那么多次,连我自己都有点困惑了,是不是确有其事?不过,如果你仔细去查证,就会发现故事里有很多漏洞。我念高中的时候,舒马克还不是一个出名的职业赛车手。”
幸好在这里澄清了呢,不然我还傻傻地纠结在“刘墉叫儿子考零蛋”的故事里。我甚至问过我自己,如果我女儿成绩很烂,我敢叫她考零蛋吗?
网络上很多不实的东西,刘轩说,很多人看了这些东西,就会给他贴标签。“我希望这份访问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标签撕掉。”
他的书跟父亲不一样
要认识刘轩这个人,当然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的文章,听他的演讲。他在大陆电视节目《我是演说家》,不但透露自己很生活的一面,也展示了他精彩的演说才华。
你会以为他的口才是天生,遗传自他的父亲。然而,刘轩说:“以我自己的观察,如果父母很爱讲话,子女就很不爱讲话。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父母blah blah blah在讲的时候,孩子就会很安静地呆在一旁。在我父亲旁边的时候,我是话非常少的。”
他说,或许是一个生活积累的经验,他就会知道要stay out of his way(别碍着人家)——我理解成,避开他父亲的锋芒。
有一个气场如斯强大的父亲,给儿子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我想,父亲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去做一些善事。”
做父亲的怎样教孩子行善?是通过讲故事?讲道理?都不是。“你会很意外,我父亲把他收入的一部分捐出去。比如说,我在创业的时候,要跟他申请个两万块(新台币),他转身就把二十万捐出去。” 言教不如身教。真的。
刘轩在哈佛大学念的是心理学,还修了教育硕士。他最近的两本著作《Get Lucky!助你好运》及《Get Lucky!助你好运II:幸运透视眼》,都是从心理学的层面出发,让人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他说是工具书,不是励志书。
这不但是一个区隔,当年父亲写的是励志书,儿子现在写的是工具书;这也标示着时代的不同,现在的人要的是更科学可行的一套。
他说他是一个做心理教育的人。
“因为有很大的支持跟回响,也让我知道大家需要这样的书,所以会继续写心理学书籍,同时也会再写一些比较感性的旅游及生活小品。”
刘轩说,他觉得他的长处是,可以把在一个世界里看到的东西,跟另外一群人分享。无论是他在音乐里面听到的,在旅游中见到的,或者是他在书里面读到的,他会很自然地跟大家分享。
“我觉得自己比较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a story teller with an educational purpose(一个有某些教育讯息要传达的故事人)。”
而他传达这些讯息的平台,可以是写作出书、出席座谈会、四处讲演、主持电视节目,也可以是通过音乐。
他习惯在谈话中加插英语,他的美国腔很好听。
他喜欢一个人的运动。他曾经很痛恨跑步,痛恨跑步的他却参加了一个比赛,结果必须接受训练,这才发现是他跑步的方法错了。现在跑步成了他最爱的运动。他好像很喜欢比赛,其实他是喜欢跟自己比赛。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家伙真幸运,有个出名的老爸。我看到的是,在父亲强大的身影下,他很努力活出自己。
现在你会说他是“刘墉的儿子”。相信我,这是他的时代,凭他的坚持,以后你会听到人家说刘墉是“刘轩的父亲”。
Photography Lavender Chang
本文刊于2016年7月《品 Prest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