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同领域放光芒,潘晶晶又医眼又医美又慈善……她是某医学院专科培训目前为止录取的唯一女医生。
Photography JOEL LOW Fashion Director JOHNNY KHOO Styling JACQUIE ANG Text 包真挚
潘晶晶Dr Claudine Pang是新加坡著名的眼睛专科医生,在乌节路开设了Asia Retina眼科中心。大约三个月前,她在自己诊所附近还开了一家医疗美容诊所,称为Asia Wellness Medical Centre。
没错,这名42岁眼科医生新开的是医美诊所。她强调:“我是一名眼科医生,从今往后还是会专注于眼科治疗。”
她的医美诊所,聘有医美医生。她说,开医美诊所算是一种投资,也因为自己对“抗衰老、医美”这方面有兴趣;最重要是她提倡“整体健康”、提供健康体检服务(诊所名称就用了wellness,健康的意思)。
“我正面看待老化,希望能够优雅、好好地变老,帮助人家在饮食和体能方面做到最好。
(但同时,你也鼓励人们做医疗美容治疗……)是,我觉得只要不是做得过火,不是改变你的样子,还是能够做些什么让容貌维持在最佳状态,对吗?
我觉得有时候,非侵入式医美治疗会激励你更加保持身体健康,比如说你做了一些瘦身治疗,感觉体重减少的好处,之后会在饮食上更加注意、开始运动,那就达到目的:优化整体健康。”

都是优化整体健康
潘晶晶说,施行医美治疗或医治眼睛,终极目的都是:照顾病人健康。
“往往人们因深受压力而感觉焦虑,或身体不好,如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都会在眼睛显现症状。所以治疗病人眼睛时,我也总会顾及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
眼科专科可细分为不同分科(sub- specialty),潘晶晶专攻的分科是视网膜(retina)和视网膜外科。视网膜(眼球后部的一层薄细胞层)会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她解释,检测视网膜,不但可以查出眼疾,还可以发现全身性疾病。
在百利宫医疗大楼的Asia Retina诊所跟潘医生做专访,她从电脑调出了视网膜图像,简单跟我解释:“如果有高胆固醇问题,这里会出现一些黄色斑点……”
那是我第一次面对视网膜图像。
她笑说:“这图像相当有艺术感,对吗?我记得,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看视网膜时,就深深被打动,觉得很漂亮。(我说的确像抽象画,很多颜色很多线条——是线条吧?)是微血管。”
(有兴趣者不妨上网搜查“视网膜图像”,看看眼底各种橙黄红色调的奇幻风景,是否给你感觉到艺术。)
问起当年新加坡国大医学院毕业后,为什么选修眼科专科?她说眼科手术都要在显微镜下进行,她喜欢这样的手术方式。此外,调整检测仪器或动手术时,手必须能够保持非常稳定状态(因为极小的颤动,都会使显微镜中看到的部位变得朦胧),她正好有这方面的先天条件。
打破男尊女卑现象
潘晶晶的专科培训和实习,在国外完成。她曾经在伦敦工作,接着到纽约接受18个月的医疗视网膜(medical retina)专科培训(fellowship),再到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一年的视网膜外科(surgical retina)培训与实习。
她深感自豪,且让很多医生朋友跌破眼镜的是,过去从来不曾在这方面录取女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她。
“很多人渴望到这里接受专科培训,因为院方进行的手术台数非常高,一名医生一年可以做五百多至上千台手术……”
参与最后一轮面试的准专科医生有十名,潘晶晶是唯一的女性。最终,她是入选的两个之一。作为该院视网膜专科的唯一女医生,她说,女护士们都感觉很欣慰终于有了女医生。问起难忘的事,她在专访后经过一番思虑,给我发来了简讯:
“我经历了某种程度的歧视。我的上司和同事一开始评判我使用激光的技术,觉得我的手法太温和,不够侵略性(aggressive),但一年接近尾声时,他们才承认我的女性手法同样有效,而且因为比较温和,病人更感舒适和容易承受。此外,较不具侵略性意味,对视网膜造成的损伤和伤疤也更小。
我意识到,传统上我们跟最好的医生学习(往往会是男性,因为男性占大多数),但所谓的女性技术或方法,也有其优点。因此,不要因为我们是某个职场领域的少数,而无谓地产生自我怀疑。”
引领孩子慈善为乐
在2018年创立Asia Retina之前,潘晶晶受聘于本地一家眼科诊所。她说,也许受做生意的父母影响,而大她十岁的哥哥也有自己的耳鼻喉专科诊所,她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自立门户。
当她就职的诊所的医生老板有意退休时,她听取老板的建议,开设了自己的私人诊所。
至今看来,这是个正确的决定吗?“是是,有更多的自主权。”
因为是老板,她可以安排每天中午回家跟孩子一起用餐。更重要的是,她得以用自己诊所的资源和名义,做些慈善工作。开业不到半年,她就带了诊所职员到柬埔寨,为贫穷人家免费验眼、配眼镜。
她说她自小喜欢参与公益,帮助有需要的人;觉得能够给他人的生活带来正面改变,很有意义,自己也很有满足感。当年如果没有进入医学院,她也许会念社会工作系。
2019年,她还发起Eye Care Without Borders公益行动,与本地和海外机构合作,为贫穷民众提供免费眼部护理、分发眼镜等。
不久前,她还著书,出版了一本有关眼疾和眼睛护理的书,并把书本的收益用在慈善活动。

谈到眼睛护理,我岔开话题,问潘晶晶如何教导并确保两个孩子(儿子十岁,女儿七岁)好好保护眼睛。她说会限定他们使用iPad和笔电等电子设备每天不超出一小时。
视力完美的她告诉我,一般针对使用电子设备所说的20-20-20护眼法则,做起来有点不实际。20-20-20法则提倡,看荧屏时每隔20分钟休息20秒,向20英尺外的地方眺望。
“我经常告诉病人,每半小时至一小时休息一下,然后一定要向远处望去,也就是窗外远处。”
事实上,很多时候她会把家里的电子设备藏起来;她让孩子看实体书,并不时嘱咐他们眼睛和书本务必保持一定距离。
她也希望孩子懂得体恤他人、有爱心,每次投身本地或海外慈善活动,都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让他们参与,比如协助她做眼睛测试,分发眼药水、捐赠物品等。
一家四口曾经一起到柬埔寨三次,尼泊尔一次。她说,这类活动让人更接地气,变得谦卑。慈善工作因疫情暂停,而在去年底重启,全家人再去了柬埔寨。
疫情期间,无法做跟眼睛相关的慈善工作,她和丈夫(同龄丈夫在本地一家巨型国际投资机构担任数据策略师)、孩子派送食物给低收入家庭。
疫情造就医美契机
冠病疫情,也给潘晶晶带来了设立医美诊所的契机。
疫情期间有一段时间诊所必须推迟非紧急手术,加上国外病人长时期无法进入本土,她比平常多了更多时间。
“那时候我更勤于跑步、健身,因为我本就喜欢体育,后来我就想还能如何提升自己?就报名了各种医美培训课程。”
她参与了医美方面的培训和认证课程,取得所有必须的执业资格证,完全有资格担任医美医生。
她多次强调,并没有意思转当医美医生。虽然为熟悉的客户客串做些医美疗程,并非不可能,但眼科才是其正职,她对眼科的热爱炽烈非常。
“治好病人的眼睛问题,看到他们在你动了手术后,从看不见到看得很清楚,你会有种即时满足感。”
同样的,亲自为贫民做了些事,看着对方脸上绽放出笑容,是另一种满足感。未来,她将继续专注于眼科工作,而医美诊所如果表现好,她也许考虑扩张。
潘晶晶也是:
新加坡女医生协会会长(Association of Women Doctors Singapore)
推广女性创业的CRIB Society理事
企业家组织(Entrepreneurs Organisation)理事
发型 SEAN ANG, USING GOLDWELL
化妆 KEITH BRYANT LEE, USING
DIOR BEAUTY
摄影助理 MIKEY
造型助理 CHUA JUN XIAN
原文刊登于2023年1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