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什么心愿未了?拍电影,为社会低阶层发声……有了《富都青年》,打动了李心洁。
Text VIE SIONG
一个马来西亚多栖媒体人:摩尔娱乐公司负责人/电视电影监制(作品有《分贝人生》、《乐园》、《迷失安狄》、《我和我的赛车老爸》等等)/曾经担任两届AIM音乐颁奖典礼筹委会主席/曾经是歌手经纪人……
谁?王礼霖Lay Jin Ong。
“自小就很喜欢音乐、影视。可是在我20至30岁期间,尝试了好多不同领域的工作,就是没想过要进入媒体界。
一直到1999年,三十而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才决定加入Sony(音乐公司)担任宣传人员。不久后,公司创立艺人经纪部,我升迁为经纪人。
那个时代盛行偶像剧,可是并没有多少人找我带的艺人拍戏。想到与其等别人给机会,不如自己制造机会,我开始学习如何担任监制。
接着我就到处(为影视作品)找资金,然后带着自家艺人飞往台湾拍戏,再把作品带回马来西亚。”
2008年,王礼霖监制了人生中第一部作品《逆风18》。他自称爱冒险和接受挑战,在工作上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他也认为要敢于跳出舒适圈,才会发掘到更多的可能性。如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电影导演。
大病一场感悟
为何突然会想成为导演?王礼霖这样说:
“因为常年忙于工作,导致健康亮了红灯,2018年住院好长一段时间。当时觉得只要闭上眼睛,随时会离开。
于是我问自己:如果就这样安详离开,还有什么心愿是还未完成的?其一就是当导演。大病初愈后,我就开始写剧本,然后参加金马创投会议(甄选)。”
2020年,王礼霖凭《富都青年》获得金马创投会议的FPP前瞻视野奖,以及镜文学潜力故事奖项。

《富都青年》讲述无父无母,且无国籍两兄弟之间的故事,他们自小在吉隆坡外劳云集的富都巴刹长大。哥哥是哑巴,性格安于现状;弟弟却不愿向现实低头,一心想要赚大钱。寻找身世背景时,两人陷入命案纠纷。
此片由台湾演员吴慷仁、马来西亚演员阿哲(陈泽耀)担纲演出,影后李心洁担任监制。
“我一直告诉自己,这次我得把导演的姿态放到最低。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当导演,要多看,多学,多请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原则,真要放低身段去倾听,真的不容易。但我感到开心和庆幸,因为我做到了,也代表我又成长了。
如果一开始我因为害怕,不接受他人的指导,不敢踩出第一步,就不会促成《富都青年》的诞生。”
《富都青年》目前已斩获多个电影奖项:瑞士佛瑞堡影展的观众票选奖、普世评审团奖;远东电影节的最佳新导演、观众票选金嗓奖、黑龙影评奖;纽约亚洲电影节的突破新视野最佳剧情片奖;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的最佳演员奖。
用爱做电影
王礼霖很敬佩台湾李安导演,并视其为学习对象。那么,他自己的电影又想打造怎样的影像风格?传递什么信息呢?
“我大学主修广告设计,对于色调非常敏锐,所以在影视作品中特别注重这个元素。
我的电影主题离不开‘人内心的爱’,例如《乐园》想要传递家庭的爱;《迷失安狄》传递对孩子的爱;《富都青年》传递兄弟之间的爱。
我常说一句话,爱可以让我们克服很多事,也能摧毁很多事。”
第一次和王礼霖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沉稳,处事低调,有亲和力。透过这次的访问,感觉到王礼霖是个极度热爱自己事业的资深媒体人,也愿意提拔新人、把光让给身边的人。
“我深爱这个(影视)产业,想趁自己还有能力,尽可能为它创造多一些可能性,并带动它持续发展下去。”
就好像《富都青年》的拍摄,幕后团队人马主要来自马来西亚,更找来金马影后李心洁担任监制。
“这作品的背景故事来自我的家乡,自然要找本地影视圈人参与,借此推动马来西亚影业,让更多人留意到这里有一班优秀的影视工作者。”
找来李心洁
《富都青年》是李心洁首次担任监制的电影。一个新导演,一个新监制,两人意志坚定地完成这部电影。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幕前的)李心洁。她有精湛的演技,现在也是记录片导演,但未担任过制片。当我想着要找谁担任制片时,第一直觉就想到她。于是就马不停蹄赶出故事大纲,联系了李心洁的经纪人。当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心洁的回复。”
王礼霖说,李心洁是个要求完美和尽责的人。拍摄电影的一个月期间,她几乎全程参与,并且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的坚持和执着。合作过程少不了争执,但这些争执是对事不对人。
“在片场,李心洁经常会站在一旁盯着演员表演。演员演得好,她会给予肯定、称赞;表演不到位的地方,也会即时提点、调整。她虽然是监制,但也提供了演员表演的指导。
拥有好人脉的她,甚至还找了好友光良投资,当《富都青年》的出品人之一,帮我解决了资金问题。李心洁无论是在片场、幕后都帮助了我许多,让我可以安心当一个导演。”
其实,早在王礼霖监制《分贝人生》时,就已经结识李心洁。
李心洁愿意接下监制的工作,主要是因为被《富都青年》的故事大纲打动,再来就是希望能够帮助社会低阶层社群发声。
无论是王礼霖或是李心洁,都热爱电影艺术,致力于传递爱的力量,愿能唤醒更多人关注社会议题。

原文刊登于2023年10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