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螃蟹生意越做越好,黄泯莱还研发出适当的真空包装法,让本地特色美味飞出国外。接着,他准备好了为自己做一件大事。
Photography CHER HIM Styling FELIX WOEI Art Direction iNG Text 真挚
想过出国时给当地朋友带上辣椒螃蟹?不是单单把烹煮酱料带去,而是微波炉加热10分钟就能吃的美食。若不是疫情影响,你还可以在樟宜机场某处领取预订的螃蟹伴手礼后,直接带上飞机。
目前,能让本地特色螃蟹料理如此飞到国外的,是名为“螃蟹之家House of Seafood”的餐馆。餐馆创始人兼老板黄泯莱Francis Ng说所采用的冷冻真空包装技术,是他所研发的,至今也只有螃蟹之家能够做到。冷冻包装的“即食螃蟹”,能保鲜一年。
一场疫情,把原先部署的许多计划打乱。各国锁国封城期间,作为伴手礼的生意暂停至今(要重启还得看能否在机场航站楼投标到摊位),螃蟹之家在本地和国外的生意都受到影响。不过,乐观的黄泯莱告诉我,疫情也促使了他转型。
“我把很多产品做成真空包装,做线上生意,因为我本身是有技术的。”
新加坡的螃蟹之家,在最高峰时曾有13家门店,目前收缩成三家。
“疫情期间,我重新洗牌,一点一点地分散,把一些人力和物力转去做真空包装、白米粉品牌、新品如辣椒巨无霸(面包里包辣椒螃蟹)、西餐的螃蟹汉堡和比萨等等。”
白米粉?是的,做此品牌,是“为了生存”,因为“每个人缩紧腰带,吃螃蟹的人数下跌”。他因此决定开拓较平民化市场,而开设了这盘生意。
“螃蟹不是一般人会天天吃的。刚好有个机会给我顶过来做,加上原来的头手也跟着我,所以就投资白米粉。我们一年里开了三家白米粉店面。所以我的餐馆有高档的,也有价位亲民的。”
白米粉之家,这个新品牌今年11月来到乌节路;在高岛屋商场开设的最新门店,是第三家。
从螃蟹之家到白米粉之家,如此转型,对黄泯莱来说并非太大问题,毕竟当年开螃蟹之家,他是从车行领域走入完全陌生的饮食业。
也为聘请老人
黄泯莱刚过50岁,未婚,数年前曾上过中国和本地相亲节目,也许一些人对他当年开餐馆的缘起已有所闻。
他告诉我,因为出身贫穷人家,还在念书时就懂得自己赚取零用钱。最穷的时候:还在服兵役时,站在提款机前看着户头里只有7块新元。
“那是我的人生转捩点。那时我告诉自己,必须积极地赚钱。我到现在不抽烟不喝酒不交损友,也是因为当时拼命赚钱……还是很节俭,你看我全身(穿着)只值几十块,手表什么都没有。”
36岁开餐馆前,他已经在车行赚了人生第一桶金。他汲汲营营辛勤打拼了快20年:12岁时半工半读在咖啡店捧咖啡;理工学院毕业后服兵役时在二手车行清洗车子,后来当起二手车销售员;22岁时把同一家车行顶下自己当老板。生意逐渐上轨道后,原本希望放慢拼事业的脚步,却又一头栽进餐饮业。

兴起开餐馆的念头,听起来有点戏剧性。话说,在下着毛毛雨、晚上八九点的一天,他开着车回家时,看到一个老太太在捡纸皮,同情心油然而生,给老太太递了10块钱。
“她把钱还给我,告诉我她不是乞丐。我感触很深……后来我想说,我认识会炒螃蟹的老厨师,不然开一个餐厅,给像她这样的老人家简单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他说。
“老人能做的不多,唯一的办法就是做服务,收盘收腕,不用学新东西;简单基本的,他们都会做,最重要是不用日晒雨淋。”
那年,那名老太太70岁。黄泯莱不久之后在榜鹅开了名为“螃蟹之家”的餐馆,也的确请了老太太到店里帮忙。如今老太太84岁了,还在餐馆工作。
“当服务生,收盘收碗……(因为年纪大了)有时来,有时没来工作。
我店里很多老人做工,比年轻人更好。他们很loyal(忠诚)。”
误打误撞地闯
开餐馆,黄泯莱原是完全不在行。他在住家附近一个“鸟不生蛋、停车有问题”的地方租了个店面。原本有意签下三年租约,东主好心让他先签一年,就怕不到一年就倒闭。
黄泯莱当时也做好准备,“真的不行,一年就把它收掉。”他说当时开餐馆,是想让老人有工作,赚钱是其次。
谁知道螃蟹之家开业第五天起,火了。原因:一名记者吃过他家的黑胡椒螃蟹,在报章上予以好评,爱蟹者蜂拥而来。
“那个记者没有说她是记者,吃完就走。第二天我开门,门口一大堆人,吓了我一跳。我从此才知道媒体的重要性。”
想当然耳,厨师的功劳很大。黄泯莱请来的厨师,之前在另一地方掌厨,做的黑胡椒螃蟹已经有一些名气。但他就只做黑胡椒螃蟹一道菜。其他如辣椒螃蟹、咸蛋螃蟹、清蒸螃蟹,以及螃蟹之外的煮炒食物,则由另一名厨师和助手负责。
若不是一炮而红,人家会说一开始就请两名厨师做螃蟹,第一步就走错吧?这名炒黑胡椒螃蟹的师傅,如今74岁,仍在螃蟹之家服务。
首家螃蟹之家开了三个月后,黄泯莱在勿洛开了第二家螃蟹之家。地点不受看好的这第二家店,也因为人们闻风而至而如他所说,一炮而红。
他的生意有多好?第一家店,在开业三年后的2011年,因为生意红火,客人随处泊车,干扰交通。“以致我的营业执照被政府拿掉。我的被吊销不要紧,隔壁邻居也全部被吊销,每个投诉你。”
真空包装螃蟹
对我来说,最早认识螃蟹之家,还是因为听说了他们的真空包装螃蟹。三四年前还打过电话询问,知道每一盒螃蟹附送保冷袋,在飞机上无法冷冻的情况下九个小时不会变质,原想给国外朋友带去,后来因为行李太多而不了了之。
本地亚洲新闻台在2017年11月播出的记录片《Savouring the Future》中,主持人把从贩卖机拿出的冷冻辣椒螃蟹弄热后,进行街头访问时邀请人们试吃,节目上看到的评语是:好吃、新鲜等。
当初想到做真空包装,黄泯莱说是环境所迫。“因为大家多么忙,讲求方便,八年前我就看准这个东西了。”
一开始,他要求某理工学院协助研发,对方研究了一段时间后说行不通。然后他飞到台湾,但是“到处问,也没有答案”。再到欧洲考察,同样无功而返。他只得自己研发。
“第一只螃蟹,整只放进冰箱。另一个,切半放进冰箱。第三个,把内脏弄出来后切断再放进冰箱……我慢慢地研究,把在冰箱里结冰了颜色变浅的螃蟹拿出来仔细思索……再蒸熟了自己试吃……
我天天跟螃蟹讲话,慢慢试图分析,渐渐领会到某些技巧……”
他用了三年时间钻研,间中买了好多机器和仪器,最终他找了德国一家厂商,对方根据他的要求和构思定制了真空包装机器。
“订购机器时还不知道行吗,不过幸好政府有资助,终于成功。”至此,他全部花在各种机器和仪器的费用,约150万新元。
由于牵涉机密,他没有透露太多,基本上,他的方法是把煮好的螃蟹和酱汁装进聚丙烯(polypropylene)盒子里,在冷冻箱内急速冷冻到零下50度后,再以机器进行真空包装。
他说,不添加防腐剂的真空包装螃蟹,“其实可以耐更久,但我把它做成一年就够了。”
真空包装螃蟹料理的技术,也取得了专利权。“这么多年了,没有人copy(抄袭)我的idea(构思)。”
煮好的真空包装螃蟹,在疫情前,除了可在机场专柜提取,也在本地网站和超市,以及韩国、日本、中国出售,可惜疫情带来变数,黄泯莱计划在时机成熟时再度出击。
应对疫情影响,他开发了多种跟螃蟹相关的菜肴,做成真空包装在线上推出。为后疫情时代做准备,他顶下新加坡河畔一家店面,在那极好的地点开了一家螃蟹之家。除了上述的白米粉之家,他还开了宠物店(包括宠物旅店)。
开创新潮流者
想法很多,有时也走错了路。
谈到不久前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和员工在海边遛螃蟹的照片,引起争议,黄泯莱同意我说“有点可笑”,并解释当时主要因为生意淡,把螃蟹带去散步,为的是让“蟹肉结实”,同时也希望收取宣传效果。为此,他深感抱歉。
更早之前,他把螃蟹放进娃娃机(活抓机)让顾客抓的做法,受到强烈批评后从善如流,并与三名员工一起在媒体面前鞠躬道歉。
最后,谈到未来计划,他说餐馆员工越来越难请,出口真空包装螃蟹,以及在国外开餐馆,是他将着重实行的事。
目前,螃蟹之家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有一家、柬埔寨金边一家、中国两家(沈阳和成都)店面。其中,中国的生意最好。“我要继续攻中国二线城市。接下来也想要打进越南。”
跟本地同是做海鲜生意的老招牌上市公司比,他说人家是航空母舰,自己是舢板,他唯一能赢的,是走出国外。而舢板的优势:他未婚没有家庭负担,妈妈又还有姐姐哥哥弟弟的照顾,所以没有后顾之忧而敢于创新;疫情来时也能够快速应对,做出改变。
“我比较是trendsetter(开创新潮流者)啦!我不怕挑战,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今天发生的东西,明天已经是回忆。我敢于尝试和承担风险,只要良心过得去,就做了。我觉得没有不可能的事。”
人生大事呢?他说虽然有过几次失败恋情(是不是想到跟台湾闽南语歌后蔡秋凤的绯闻?他回应:只是绯闻),但三十多岁时还差点结婚。
“一路来觉得,还是相信真爱。假如没有孩子,没有家庭,不是一个圆满人生吧?50岁是时候了,我准备好了。”
理容 MELISSA YEO USING DIOR
摄影助理 ZHAN HONG
造型助理 SHAHIRAH
原文刊登于2022年12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