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板,可以吗?小小新加坡,出了个巴士制造商,还是亚洲区域中唯一制作一体式巴士的公司,甚至电动巴士也做出来了……
Text 包真挚
Photography Joel Low Art Direction Ang Poh Lee Styling Karin Tan
说起SC Auto Industries(狮城机动工业私营有限公司)这个巴士制造商,很多人会惊觉:新加坡竟然有人制造巴士?
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董事经理李瑞云Rachel Lee,这些年来还经常面对新认识的人向她丢出类似的问号。稍做解释,知道公司不只制作巴士车身,还制作chassis(底盘),很多人会由衷赞叹。
记住李瑞云公司出产的巴士,这一个品牌:SC Neustar。这是个彻彻底底的新加坡品牌。
开巴士到制巴士
SC Auto的历史,必须从创始人兼主席陈少泉Tan Siow Chua说起。他是李瑞云的丈夫。李瑞云告诉我,丈夫小学没有毕业,如今却能拥有搞汽车工程的公司。
当年,陈少泉服完兵役后买了一辆巴士,当起校车司机。接着十年,逐步增加自己的巴士数量至40辆,在巴士运输业小有名气。1996年,他创办独资公司,开始为旅游巴士、校车、厂车等制作车身。
李瑞云说,因为当时可买到的巴士不符合陈少泉的要求,觉得自己可以制作质量更好的巴士。陈少泉的小规模厂房产出的巴士,起初只供自己使用,后来同行觉得品质好容易维修,也向他定制。
必须强调,陈少泉当时只是制作巴士车身,即按照不同要求,使用如Volvo沃尔沃、Scania斯堪尼亚、Mercedes-Benz马赛地等国际车商的底盘,底盘之上的车身自己设计、制作、装配。
底盘指的是车底主框架,巴士的动力系统包括引擎、车轴、变速箱、悬挂系统等等,都安装在底盘。底盘还可以负载车身和加诸于巴士的重量。也就是说,制作底盘的技术要求,远远高于制作车身。
陈少泉后来完全退出了原来的运输生意。原因:投标运输生意时,要他制作车身的顾客成了对手,在利益上有某种冲突,以致必须舍其一。
“大约那个时期我认识了陈少泉。我当时是公司的管理培训生,主要参与制作业务,而不是运输业务。公司最后决定投入制作业务。这行的进入门槛更高,因为需要资本、厂房、机器、技能。”分析并参与了当时决策的李瑞云这样说。
1998年,李瑞云和陈少泉共同成立SC Auto Industries,从原来的运输公司转变为车身制造商。
技术台阶步步升
根据李瑞云的了解,在SC Auto制作车身同时期,新加坡另有三四家厂商也有能力做同样的事。
SC Auto很快便脱颖而出,于2019年初推出自家品牌SC Neustar,成为不折不扣的巴士制造商——除车身,也制作底盘(巴士品牌以底盘制造商为据)。
它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巴士OEM(原件制造商)。如同世界各地的巴士OEM,引擎和相关配件采用第三方所制作。
回溯丈夫在2016年第一次向员工提出要自己制作底盘时,现年50岁的李瑞云笑说,大家的第一个反应是:老板,可以吗?
“这样做,是个360度的转变。当初我觉得我们已经是市场领导者,已经赚些钱了,一切都很顺利,其实不需要这样做。但他觉得我们必须更上一层楼。
公司里每个人都有疑虑,那不是我们做过的,我们擅长的是车身,向来都用别人的底盘,要怎样去开发?疑问,疑问,疑问!”
从车身到底盘,是从一个技术台阶晋升到更高台阶。
公司投入研发,从欧洲聘请专家,用了大约两年半时间,推出了自身的integral coach,也就是底盘和车身一体式结合,有别于一般底盘和车身分开的设计。也就是说,一体式设计没有各别的底盘框架。
“因为没有框架,整台车重量比较轻,燃油效率比较高。第二,更安全。你看过一些严重车祸吗?车身在一边,底盘在另一边。一体成型的设计就不会这样。
亚洲区域中,我们是唯一制作一体式巴士的,而欧洲有一两家。多数商家不做这类设计,因为得有相当大的量,很多人不愿意做出这样的投资。
(一开始,你也没有大量订单。)对,但我没有办法跟业内老大比(都是上百年的老字号),我只能选择服务小市场,做好它,建立自己的优势。市场看到我们提供的价值了,愿意付出,也就不需要太大的订单量。
告诉老顾客我们推出新产品时,他们都说好,我支持你。过去20年来,公司建立了非常好的声誉,顾客信任我们会供应优质产品,尽管是新领域新产品。”
冠病爆发前,SC Neustar的市场有两个:新加坡和香港。李瑞云说,香港的需求一年约100台,新加坡也100台,而盈亏平衡销售量大约100台。

推出了电动巴士
2022年11月17日这一天,是ACAuto历史中非常重要的日子:旗下品牌SC Neustar和Volvo合作打造的Volvo BZL-SC Neustar City全电动城市公交巴士,正式亮相。
这是第一台新加坡研发、设计和制造的电动巴士,车长12米。据说,相比使用柴油的内燃式引擎巴士,这款车可减少约60%的碳排放量,符合新加坡政府预期在2040年前,将所有柴油驱动的公共巴士改为更清洁能源的计划。
这也是李瑞云公司第一次打造城市公交巴士。电动巴士的研发工作,在冠病期间——当公司一年只制作两辆巴士时进行。李瑞云说,公司在疫情猖狂时没有裁员,砥砺前行,如今行情逐渐好转。
更让李瑞云自豪的是,她知道公司自身有足够能力,自己制作全电动巴士。
全电动巴士,将是未来一个极大的绿色经济机遇。据估计,到2040年的未来17年里,新加坡对全电动巴士的需求约六千辆。
触角延伸得更广
SC Auto目前除了新加坡厂房,在缅甸仰光也有同样规模的厂房,同样是20万平方英尺,于2019年中开幕。
李瑞云预期未来,新加坡的厂房将专注于研发,以及技术要求较高的电动巴士制造作业,缅甸的厂房则更多负责一体式巴士的生产。
李瑞云说,公司的SC Neustar品牌巴士都符合欧洲认证要求,都可以卖到欧洲去。打进欧洲市场了吗?还没有,因为单是区域市场和目前大力抢攻的中东市场,就够公司忙了。
在冠病期间,SC Auto也取得了荷兰DAF卡车的新加坡代理权。这门生意,是为了分散风险,冠病期间巴士的需求将近零,而载货卡车的售卖状况大好,让李瑞云和丈夫做出了这个决定。
原文刊登于2023年5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