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鎧儀为商家设计织物产品,也把织物当纯艺术。在这之前,她先买了一台很大的传统手工梭织布机,决心做织者也做艺术家。

Text 真挚  Photography  LAVENDER CHANG 

2015年,黎鎧儀Tiffany Loy到日本京都的川岛纺织学院学习编织,第一次使用传统手工织布机。有一天,老师很随意地问:要不要买台织布机回新加坡?

“我回答,让我想想……当天回到宿舍,我开始细算,全部花费要多少?我会不会有空间放置它?”

十个星期的课程结束后,她决定了自己的事业:要当一名织者。回国前,她订购了一台织布机。织布机很大,占据大约一张单人床那么大的空间。

去日本学艺

原本想在大学念美术,但生长在小康家庭的她,听从朋友和老师的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修实用性较大的工业设计。

2010年毕业后,她受聘于大学的设计孵化中心。偶然机会,接到跟布料有关的项目,开启了跟纺织品的不解缘份。

“当时我连缝纫都不会,什么都不会。但就因为这样,我必须学习缝纫,学做简单的东西。

一开始就觉得很新奇,纺织品柔软,会垂悬折叠成多变形状,不像(工业设计较常接触的)钢铁、木、塑料等,有固定形状和维度尺寸。作为设计师,我觉得我应该能够预见织物的表现形态,但它就是那么不一样。

有如发现新东西,我被吸引了,好!我就要把它弄清楚。越是尝试,越好奇想要知道更多,越觉得太有趣迷人了。

然后我开始做跟织物有关的一些作品,比如凹凸压花等。但很快我发觉,如果只能把一些东西加诸在织物上,把买来的织物在上面做功夫的话,未免有所局限;就觉得要深入了解、掌握它,必须学会如何从纱线织成面料,做设计时才能更好地掌控。”

所以,她去了京都的纺织学院。课程修完归国,织布机随后运到。

“妈妈看到织布机时,只说那么大。(没有贬低纺织女工的意思,我开玩笑问:妈妈有没有问你是不是要当纺织女工?)奇怪的是,她没说什么了。”

在纺织学院学到的,给了她很强劲的基础,让她有信心成为专业织者,管理自己的工作项目。事实是,她在去京都的前一年(即2014年),就创立了以自己英文名命名的工作室(tiffanyloy.com),在工业设计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也赢得国际奖项。

从京都回来,投入纺织品类创作。织布机织出的第一件完整作品,是客人定制的壁挂,之后她做了相当多商业作品。

“最商业化的创作,是跟本地地毯公司The Rug Maker设计编织(woven)地毯。他们自己制作地毯已经二十多年,但都做簇绒(tufted)地毯,编织地毯则是代理芬兰一家公司的产品。

我为他们设计一系列编织地毯(再交由那家芬兰公司生产)。他们当时已经在跟本地设计师合作簇绒地毯,编织地毯我是第一个。”

她交付给客户的设计样本,就用那台织布机制作。不能单单给设计图吗?

“做出来的东西,跟设计图会很不一样。纱线有张力,有时候画的是直线,但实际做出来的略呈拱形,因为有垂度。”

伦敦改变她

2018年,她获得新加坡设计理事会颁发的“设计新加坡”奖学金(DesignSingapore Scholarship),到英国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念纺织硕士学位。

“我觉得,如果只熟悉自己的纺织机和学过的技术,我无法自称专业织品设计师。纺织方法和纺织机有很多种,比如,工业用的机动织机,就跟我的手工纺纱机很不同。要懂得更多专业技术和知识,唯一的方法就是出国,因为新加坡并没有相关的工业。”

去年,各地锁国封城之前,她硕士毕业。她认为,伦敦两年给她的改变是,她不只要当个织者,更要当一名艺术家。

“以往,我痴迷于掌握技术,纯粹为精进技术,更钻研技术,会单单因为技术有了跃进而感到兴奋。

但从伦敦回来以后,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作出让人们对某些东西有所联系、理解的作品。必须超越‘我只是喜爱整个创作过程’,只侧重技术不够。

艺术适合我,因为艺术很切实,它也可以商业化,跟销售有关,为某些人做某些事。但艺术本身容许你在创作意图上更加自由放任(indulgent)。

产品设计,你得考虑到实用性:能洗吗?能用洗衣机洗吗?比如设计地毯,我得考虑尺寸问题:面积必须规格化,因此图案设计不能太大或太小……很多考量是有趣的,但你无法放任自己。做艺术,你可以放任。”

读到这里,你心里是否有很多疑问?看看以下对话:

原想问你为什么做纺织创作,现在觉得应该问你为什么做艺术?
纯粹为了寻求快乐。没错!创作是放任的,很享受。如果能够以你真正享受的事为生,你就不觉得是工作。我没有别的爱好,闲暇时也做纺织类的事。

得到乐趣,是因为让你有所表达?
不是,从来就不是为了表达什么。是为了问问题、学习。因为我会一边做一边了解更多,哦,就是这样构成的:两个亮丽颜色放一起,实际上变成灰暗, 哇!我原先不知道会这样的。

然后再进一步想知道更多。这又得说回最早为什么我被纺织物吸引了,因为要深入探索其中奥妙。这跟了解世间很多东西如何运作有关。

怎么跟我们存活的世界扯上关系?
我曾经看过希腊艺术家Takis的一个展览。他把磁铁作为雕塑作品元素之一。我们都知道,磁场内的浮动现象,来自于磁铁的相吸和相斥。但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却能够把我们的好奇心再度挖掘出来。每个人看了,都哇!

为什么感到惊讶?因为艺术的力量让你好奇而想要寻求答案。亲眼见证,你意识到,自己“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通过艺术,我们会思考。它激发我们对很多基本东西提出问题。我们会被眼前所见戏弄,放大来看,也会被其他手法迷惑。我们看到的,所触摸的,是真相或只是错觉?

小时候常问问题?
我其实不说出来,只是静静观察。(然后尝试找出答案?)是,但我不怎么说话。(如果不当艺术家,你可以考虑当老师。)我是。我目前在国立大学兼职教课,教设计。

这个创作称为《The Weaverly Way》,是黎鎧儀在伦敦念硕士时,以大学的机动纺纱机制成。作品看似三维,其实是二维。“我在电脑里弄好程序后,让机器执行。机器的好处是速度快,可以稳定做出大量一样的产品,但功能有限,很多手工纺纱机能做的,机器做不出。”

效果有意思

才33岁的她做过的艺术创作,很多跟“重新审思”有关。比如今年1月尾至2月举行的艺术周,她呈献的作品《Lines in Space II》,与瑞士品牌Bernina合作,首次用缝纫机创作(不用纺织机),制作了一系列刺绣雕塑,通过制成的三维形体雕塑,探讨线、量、面、颜色、结构等。

之前作品《Structural Gradients》,她以线搓成不同颜色的粗线,再用手(也不用纺织机)编成绳。每条绳子以四种颜色的粗线编织,方法完全一样,但因为粗线颜色的次序变了(例如一个是红蓝绿黄,一个是红绿蓝黄),编出来的绳子结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她边滑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边跟我解释:

“可明明方法一样,效果却完全不一样。若不是我亲手编织,还难以相信。脑子告诉我们的,和眼睛所见,完全连接不上。我就是让这种(仿佛被戏弄的)错觉现象吸引,觉得很有意思。”

看了她视频的示范,再听她这么说:“观察它的形成。颜色改变了,是不是看见的东西也完全改变?理智上我们理解,但实际见到了,你感到怀疑。确定两样东西是一样的吗?”我对她之前提到的“艺术世界观”,有了新的认知。

什么为什么

目前,她参与本地私人俱乐部Straits Clan和网上画廊The Artling合作的艺术家入驻活动,这期间创作的作品,将在该画廊出售。她的创作,曾经在新加坡、伦敦、意大利、日本参展,如新加坡美术馆、京都市美术馆、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La Triennale di Milano)等。

未来,她将如何发展?

“仍会做跟纺织(weaving)有关的创作,不一定跟面料(textile)有关,但会从纺织角度构想。(比如用针车,而不是纺织机?)对,in the weaverly way。也会跟教育有关,因为我认为艺术需要有些教育成分,不单单是传统上的传达知识什么的。

当你看到不明白的东西或现象,它会激发你提问,让你感觉好奇。这也是我希望从艺术获得的体验。呃?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为什么会如此意会?要不要深入探讨找答案…… ”

她是不是很特别?就如她的中文名字,黎鎧儀?黎铠仪?在身份证上,她坚持采用繁体字。

纺织品装置艺术《The Weaverly Way》,去年在伦敦工艺周(London Craft Week)于citizenM London Bankside酒店内展出。| PHOTOS Ed Reeve

《Pastichikate》,为意大利品牌Zanotta的经典Sacco豆袋外套设计制作的作品。面料以“Ikat的当代诠释”方法制成。橙黄色图案是用手工上色的纱线与主色调纱线,手工纺织而成。| PHOTOS Tiffany Loy

手工纺织的可穿用艺术作品《Expanding Rectangles》 | PHOTO Tiffany Loy

今年新加坡艺术周展出的作品《Lines in Space II》,第一次用缝纫机创作。|PHOTO Fabian Ong

原文刊登2021年4月《品》

Written by.

包真挚

Deputy Editor
曾经当过电视编导/记者。喜欢旅游,喜欢看书,旅游时喜欢逛书店。有时候会附庸风雅,进入一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念书时,经常跑书店翻杂志,不曾想过到杂志社工作,结果来了《品》。高兴这里认识你。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