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赶路。要不要停下来欣赏
地铁站变成艺术廊,颠覆想像的地下世界。本篇综合几个国家的地铁艺术,通过公共空间的设计,大开眼界。
TEXT BJ.周
在地铁等车,总是让一个人无奈。不见天日的地下空间,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带着空洞的、焦虑的、倦怠的、无所适从的眼神,除了投注在手机、手表、铁轨上,还能望向哪里?
地铁原本是一个单调无聊的公共场所,随着时代进步,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环境品质的提升。候车站台从过去一片脏乱涂鸦,转变成诠释潮流艺术的空间,连结了环境主体与人彼此的关系,也形成人与人之间默默的交流。
当进入艺术的地铁站台,我想,新的为难是:要不要停下脚步欣赏?
瑞典冲击心灵
瑞典把长达110公里的斯德哥尔摩地铁(Stockholms tunnelbana)改造成“世界最长的艺术走廊”,不仅化解了人们日常生活里因为不便而为难的时刻,还Bravo(叫好状)!让艺术走出高塔触及普罗大众。
斯德哥尔摩的地质,属于冰河时期形成的坚固大岩石层,其地铁艺术最大的特色,就是保留了开凿地底岩盘的原始模样,再由艺术家挥洒表现,造成现代化的车站被大自然的涵洞包围,时空进入一种既错乱又融合的虚幻氛围。
譬如体育场站(Stadion,上图)就像刚下过雨的晴空,一道彩虹划过天际。
人们常说艺术与政治无关,可是瑞典地铁每个站都有主题,背后都传递了强烈的社会信息。这可能跟瑞典的民主制度有关,也跟艺术家关怀人文理念有关。
法国厉害模仿
被称为艺术之都的巴黎,其地铁艺术的成绩就让人相当失望,多是仿大师的名作壁画,或像瓦雷恩站(Varenne)摆设了罗丹的《沉思者》和《巴尔札克》仿作雕像。整体来说,多元性也远远比不上瑞典。

也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巴黎地铁有股味道,是因为没有卫生间吗?还是时间久了,累积出来陈年腥骚?据说法国人不爱洗澡,所以爱喷香水掩饰体臭。可是,冬天的巴黎地铁还是不够干净。
英国同样保守
伦敦是世界上最早有地铁的城市,可惜地铁艺术就像英国人一样保守。不是说保守有什么不对不好,只是入眼的画面,多像是铺陈在蜘蛛网上的发黄照片。
德国实事求是
德国慕尼黑的U-Bahn地铁,拥有最齐全的现代工艺元素,形式简洁流畅,色彩搭配明亮,例如Candidplatz站、HafenCity Universitat站,仿佛是科幻电影里架构出色彩缤纷的光谱世界,让人目眩神迷。

可能是德国地铁的年纪还轻,或因为申办过1972年的奥运会,慕尼黑地铁艺术观点比较新潮,设计上偏向几何概念,材质上采用大量玻璃、铝金属片、不锈钢、水泥平板、压克力塑料、LED灯管等等,组合成一个绚丽的艺术迷宫。
俄罗斯辉煌遗风
被誉为“地底艺术宫殿”的俄罗斯地铁,我认为其实植基于帝国时代的辉煌遗风。大理石的圆顶拱柱连成长廊,加上光泽的花岗岩地面,重复运用在空间设计上,装饰物以耀眼的金黄色搭配宫廷风格,处处显出雄伟气派,但特色是暗藏意识形态信息。

足为代表的莫斯科地铁中枢:共青团站(Komsomolskaya),设计主题激发民族荣誉感。站台从顶端到地面的建筑设计,精美壮观自不用多说,但细节充斥着大量的苏维埃主义画面。
台湾亚洲之光
台湾地铁算是相当争气,多次名列全球最受好评的地铁车站前十名。这在亚洲国家里还不多见,应该值得骄傲。不过,上榜的作品都不是台湾人自己所设计,只能说台湾人有眼光,有魄力。
其中一个得奖的是高雄的美丽岛站(上图),建筑设计师是日本人高松伸,他把车站改以圆环和弧形呈现,但最引人注目的是,意大利艺术家——水仙大师Narcissus Quagliata耗时四年亲手打造的光之 芎顶(The Dome of Light),把车站烘托成梦幻境地。
光之芎顶,以4500片玻璃组合而成,直径约30公尺,总面积为660平方公尺,分成“水土光火”四个区域,分别代表“孕育、成长、创新、毁灭重生”的意义,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体成型单
件玻璃公共艺术作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玻璃镶嵌艺术的钜作。
内容截取自2016年10月号《品 Prest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