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碰硬的导火线,是埋伏在我们心里的那一条非同小可的线?
TEXT 卉茵
PHOTO Marcel Strauss/Unsplash
人际关系要来个硬碰硬,首先必须是两个硬脾气的人,我不是。
争执啦摩擦啦我可免则免,所以我非常简单,相处愉快的是朋友,合不来我先闪人,做仇人的机会都没有。
在报馆上班那两年,同事说我“是个没脾气的人”。我反而觉得自己幸运,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才,没有遇到过在工作上勾心斗角的人。
没料到
后来,去了教科书出版社,老板很贴心地嘱咐我,公司有个资深职员脾气坏,连老板都要看她脸色,叫我忍让点儿,我二话不说直点头。我是个没脾气的人,要我跟人吵架都难,担心什么?
这位很了不起的,跟老板一起打下半壁江山的同事,有一天不懂为了什么小事,过来很大声地吼了我一句,然后就回去她的位子了。开放式办公室,顿时鸦雀无声。
我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直接走过去对她说:“我没有耳聋,有什么话你不用这么大声,我听得到。”
奇怪的是,当我强硬地讲完这番话,竟然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后来听说她为这事哭了。我找个机会跟她开诚布公谈了之后,就再也没有问题存在。工作上我们是最佳盟友,下班后也是好朋友,甚至好到一听说我辞职她也不干了。
那,万一当时她气不过跟我大吵一顿,情况又会如何?真的不得而知。不管有理无理,老板也不会站在我这一边。但是,如果我一开始就忍气吞声,往后的日子肯定没这么好过,也不会收获一个能坦然交心的朋友。
现在我还是这样,客客气气,吃点小亏就当做好事。但我很清楚,我心里有一条底线,而这是每个人都该有的——限度。请互相尊重一下这条线。
退一步
话说,有个在印尼长大的朋友,小时候环境很差,全靠强势的妈妈保护一家周全。她自己分析,在妈妈的羽翼下长大,导致她个性柔弱胆小怕事,从来不敢违抗妈妈,更不敢与别人发生争端。
那,我们家是怎么回事儿?女儿比妈妈还有主见,平时也就罢了,装修房子时简直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很多东西真的很难意见一致,你要那样,我要这样,有时吵到我都要抓狂了。
到现在搬进去都快五年了,我说她的床太高,危险;她嫌我打地铺,对我的关节不好。吃饭时,她叫我吃肉,我不要;我叫她吃菜,她不肯。出去时,她叫我不要对陌生人太好,我叫她不要对别人太凶。总之,吵架太累了。任谁这样对我,我绝对一走了之,惟独女儿不能这样割舍。
这世界上,强国与强国之间的斗角看似惊心动魄,但谁也不想两败俱伤。人与人之间,又有谁能真正硬碰硬?大家都会先审时度势,看看手上有多少胜算,有没有退路再说。
感情里,与其硬碰硬,不如各退一步。我跟女儿说,你吃菜我就吃肉,你要我保护皮肤,那你也要保护好眼睛——互相激励。最重要,我们大吵一架之后,还能互相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