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有一种思考方式叫流量。在中国网路,“流量明星”不出奇,关注数据之多之巨,令人惊叹。打通财路,不管是真是假……
TEXT Cynthia Ng
IMAGE George Kedenburg III/Unsplash
流量这个词,六七年前估计还仅仅属于互联网世界的核心思维。然后一个不小心,流量成了一张通行套票,一批批连像样作品都还没有的艺人,通过资本力量,突如其来,出道即C位,一个个纷纷被供奉在神坛上。品牌方投资方媒体方争先恐后啃食这块大饼,当然他们也得感恩于那些买“流量”这张单的热情粉丝们。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在专栏文章中提及: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非常有趣的事情;一种新的互联网造星模式,开始冲击中国的娱乐经济。
曾在2015年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的鹿晗,据说他的铁粉在淘宝上购买他代言的应援(支持)物品,就达到3.06亿元(人民币)。不过,他最终也逃不过从神坛掉落的局面,一条“这是我女朋友”微博,导致他一夜流失30万铁粉。
当然,摧毁他的从来不是爱情。论其电影、电视、音乐作品,几乎都不甚起眼,作品也始终缺乏记忆点。这是他再难回到流量巅峰的关键原因。
最炸的还是,出了一篇“2018年明星微博转发量Top 10被蔡徐坤一个人承包”的报导。据知,2018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37亿,排名第一的微博有1.04亿的转发量,以蔡徐坤两千万的粉丝数看,这数据就显然有点不真实。
稳稳地赚
从品牌营销角度,流量是可考的。
在视频网站看视频时,角落总会出现该视频已被浏览多少次的数据显示。在网络上浏览某篇文章,往往也会看到该文章已有多少阅读量、点赞量等等,火不火一看就心里有谱了。
“流量经济”产生的基础,是粉丝消费力从过往的线下,向线上线下一体化扩展。艺人流量与公司收入直接挂钩,流量自然是多多益善。
为实现动不动就有上百万千万的转发量,流量明星的经纪公司和粉丝们,只能一次次走上轮数据的道路。事实上,“流量经济”的产业化,造就了“热搜明星”,有求必有应。
这畸形市场,再加上黑军产业全链路的供应,通过刷榜造假,带来虚热声势,有助于平台用户活跃度数据提升,进而得到丰厚收益。
对毫无演技的鲜肉、广告商、赞助企业而言,这正是一桩妥妥“低成本、高回报”的生意。
显然,流量是吞噬的黑洞。
啪啪打脸
娱乐圈里,没流量的“老戏骨”无戏可演。“热搜明星”忙着赚钱,也没时间琢磨演技,在主演大片里,只能靠抠图、滤镜充颜值,照样不被嫌弃。
好在仍有人沉淀下来,愿意在这流量当道的时代,倾尽所有去实现梦想,做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还收到市场和观众的鼓励。
今年春节档期,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上映不到十天,票房朝着30亿人民币大关迈进。且不管豆瓣评分上,各路人马陷入一星和五星的拉锯战,这部题材冷门,要话题没话题,要流量明星也没流量明星,导演更是作品少得可怜,甚至拍到一半投资方撤资,搞得导演、制作组、主角们砸锅卖铁倾尽所有来完成的电影,结果唱丰收,能不能算是啪啪啪——对流量明星打脸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