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算多话,但在字里行间中表露的真性情,我想,是“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的最佳实践。

Text 李嫥 

Manufaktur F.P. Journe

过去两年的疫情,对钟表界打击不小。但对于被誉为本世纪最杰出造表师的独立造表师François-Paul Journe而言,似乎影响不大。

“疫情期间,因为瑞士并没有封城,所以我们在日内瓦的工坊内跟往常一样如常工作,没有歇业。”据悉,F.P.Journe工坊内大约有120名员工,每年平均生产900只腕表。或许因为规模不大、产量少,比起一些知名大品牌,F.P.Journe这回面临全球危机时,似乎更容易灵活应对。

拍卖会常客

2022年10月,Journe先生为了在新加坡举行的Ball in Monaco慈善晚宴,预先莅临本地。《品》把握机会专访这位大师。

F.P.Journe腕表,是拍卖会上的常客,而且深受收藏家青睐,经常以高价成交。大师为慈善拍卖会特制了一只拥有酒红色表盘,并以汉字作为时标的腕表。

“选择以Chronomètre Optimum参加拍卖,主要是因为这款腕表F.P.Journe 品牌旗下最高端、产量最少的(每年仅推出45只)。拍卖会主要目的就是为慈善筹 款,我希望如此罕见的腕表能高价成交,尽可能募得更多善款。”

由摩纳哥王子Albert二世同名基金会主办,10月底假滨海湾金沙酒店举行的Ball in Monaco慈善晚宴上,这款绝无仅有的F.P.Journe Chronomètre Optimum Fondation Prince Albert II 2022,最终以148万新元的超高价成交,间接为保育海洋生态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际上,这款Chronomètre Optimum 腕表除了可以显示时、分、秒,以及动力 储备,并无月相、自鸣、陀飞轮等复杂功能。其功用再纯粹不过,就是报时。但它为何可以让收藏家争先竞标,甚至被当今造表师视为登峰造极的报时艺术品?其关键,在于Journe先生本身对于造表方面的理念与哲学。

崇简不跟风

每当和造表师做专访,我喜欢透过一道问题,试图窥探他们的内心。这天我也问了Journe先生:“诸多钟表复杂功能当中,哪个功能最贴近你的性格?”

“这个很难说,因为让我心动的复杂功能经常在变。”并非因为他性格多变, 而是他自认是个非常热爱复杂功能的造表师。“更贴切地说,从我学会制表起,至今一直秉持的理念和宗旨,就是如何以最简洁的方式、最少的部件,来打造一只最精准却也非常易于操作的时计。与其说我钟情于复杂,不如说我偏爱从简。”

感觉是浅白、单纯的一个想法,实际上却有非常多造表师因为种种因素而无法实现这最根本的理念。想必这也是Journe先生于1999年自创F.P.Journe工坊至今,一直坚持维护品牌独立性的基础。

伴随着每一只F.P.Journe腕表的,是出现在表盘上的三个字:Invenit et Fecit (拉丁文。发明与制造的意思)。这正是他制造每一款作品时所秉持的匠心精神。

“我一直是个向往朴实的人,一直铭记成为造表师时的那份初心,也就是将 所有的热诚完全投入于自己热爱的这份工作。在这多变的时态中,我从不愿意让自己沦为金钱的奴隶;不追求名车和私人专机,也不喜欢跟风。我热爱生活,也以自己的工作为傲。”

即便14岁就辍学并改当钟表学徒,65岁的他对于生活和造表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发自灵魂的那份粼粼傲骨,正是让许多著名钟表专家极力推崇,并称 François-Paul Journe为“廿一世纪最伟大造表师”的理由之一。

用心推后浪

从2015年起,F.P.Journe品牌每年举办 Young Talent Competition(青年造表人才竞赛),希望以此发掘18至30岁的新晋造表师,为历史悠久的钟表业注入新血。可见,Journe先生除了致力于造表,对于提拔后辈、传承技艺方面也不遗余力。

“有许多人认为,机械钟表是夕阳工业,随着数码时代崛起,最终只会走向灭亡。但你知道吗?传统造表业已经有逾六百年历史,绝非短时间内可以淘汰。更何况它几百年来仍然屹立不倒,这当中自有原因。”

对于机械腕表的未来,他非常有信心。我问他是否留意到,近几年来有越来 越多年轻人转而对传统机械腕表感兴趣,购买者的年龄层也在显著下降?他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这得感谢‘ 水果表 ’呀!非常便捷的智能腕表,让许多不爱表的人开始戴起腕表来,久而久之便习惯非得在手腕上戴点什么不可。

然而到了某个年龄层,智能腕表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也和那个年龄的生活习惯、气质不相符。这时候他们就留意并选购机械腕表,填补手腕上的空缺。”

说完,他补充:“我觉得,上了年纪的人戴起智能腕表,真的很突兀。”

对于2023年,Journe先生有什么期望?“我最向往过生日,哈!也期待创造新作品、认识新朋友。”

是否曾经想过何时退休?他举了于2022年10月25日逝世的法国国宝级画家 Pierre Soulages为例:“Soulages是我的榜样。他活到102岁,逝世几周前依然在创作。只要条件许 可,我会一直研制腕表,绝不停歇。因为一旦停滞下来,反而很有可能从此失去创造力和动力。我不想在那种情况下度过我的晚年。”

他不算多话,但在字里行间中表露的真性情,我想,是“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的最佳实践。

Written by.

李嫥

Writer
曾经专攻时尚、腕表与珠宝的前品将,二十年来因工作间接养成了挑剔的审美观。现为双语自由媒体人,时而为《品Prestige》、《ICON风华》、《Prestige》、《Vogue》、《Harper’s BAZAAR》和《Tatler》等刊物撰稿;也为知名腕表与珠宝品牌撰写并翻译中英文案。闲来爱进厨房,谈吃眉飞色舞,是超级饕痴。体内住着偏好旧电影、旧音乐的老灵魂,也是变装皇后实境秀《RuPaul’s Drag Race》超粉。平日深居简出,目前生活重心以一对年幼儿女为主。

订阅邮件以掌握最新趋势与资讯
Get the latest luxury and lifestyle new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I agree to the Privacy Policy

Never miss an updat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to get the latest updates.

No Thanks
You’re all set

Thank you for your subscription.